公关界

怎样去分辨现在直销舆论的真真假假

倍酸公关

 中国网
        后真相时代,你看的不是直销新闻,只是情感的共鸣。人们不在意谎言,只评估它是否符合自身感受。读懂了这个,你就知道怎样去分辨现在直销舆论的真真假假。

2019尽管还只过去15天,但收获的媒体报道,也许超过了中国直销发展20多年来的总和。

不可否认,许多媒体在曝光传销、披露直销企业不规范经营等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也实实在在挤出了直销行业的脓包,对于我国一直强调的规范直销、打击传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媒体曝光越来越多,一些媒体在报道方面不严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个诡异的现象是,这些文章到处在疯传,人们争相分享,哪怕文章有许多硬伤。

这其实是后真相时代的特征,人们相信很正常。但作为直销的利益相关方,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些报道,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真假莫辨的直销报道

一个越演越烈的现实是,后期对直销或传销的曝光,基本上看不到严谨的调查甚至求证,内容大多是东拼西凑,所引用的材料没有可靠的信源,许多内容一看就是来自于论坛、留言或者微博等地方,还有一些内容则是匿名人士的爆料,或者匿名人士的观点,令人真假难辨。

但凭借一个非常劲爆的标题,分分钟10万加。

例如今天最新爆出的某直销巨头的文章,最赫然听闻的曝光材料,竟然只是来自于一位医生妈妈欧茜的博客,尽管是一位认证博主,尽管认证博主非常容易联系到,但该文并没有去找该博主求证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这样上了新闻的内容。

而在后续的所谓曝光材料,不是一位陈先生就是一位服用过该公司产品的人士之类,让人莫辨真假。

我无意质疑这篇文章材料的真假,只是凭一个前资深媒体人的经验,这样的文章,违背了新闻原则。

但这并不妨碍这篇文章在各大门户网站和朋友圈疯传。

这也并不妨碍这篇文章成为人们晚饭后热议的话题。

如果放在十年前,这样的稿件根本不可能发出来!!

但为什么现在这样的稿件越来越多了呢?人们为什么同样喜欢看呢?

后真相时代的诡异

这与一个词有关后真相时代。

什么后真相时代?

《牛津英语词典》选中的2016年度词汇post-truth(后真相)所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 (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

说人话!就是我们开始不在意谎言,而更多地去关心某种主张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以及这种主张对个人的价值。这就是后真相时代的特征:人们不评价某种主张是否真实,只评估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否符合自身感受。

我们现在经常见到网络事件的反转。

以下摘自一篇文章:

有媒体报道说,例如安徽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成重伤;江苏教师监考中猝死,学生平静做题;安徽女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

最初,每一起事件都是在情感诉求中形成舆论共同体,然后,又在新的事实出现后突然转向。当我们事后置身事外思考时,会突然发现我们当初所置身其中的环境是如此地荒诞,当初越是确信不疑,这种荒诞感就越是强烈。

让我们争论不休的上海姑娘根本就不存在,让我们接力转发捐赠的罗尔名下还有几套房,被我们骂冷血的学生当时就采取了措施,安徽女大学生称被讹则恐怕永远是罗生门。

与其说我们是在看新闻看文章,不如说我们是在寻求情绪的共鸣,而这些事件和文章都恰好适时引发了共鸣。

你看到的,只是你希望看到的。

该如何理性看待当下的直销舆情

后真相时代,面对真假莫辨的直销曝光文章,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

媒体对直销的报道,真也好,假也好,都非常符合人们自身对直销的感受一方面是人们分辨不出传销与直销的区别,一方面是直销之前一直不注重公众形象的建设,导致人们对直销充满了偏见,甚至把对传销的厌恶也迁怒到了直销。再加上这次拿牌直销企业权健步入涉嫌传销泥潭,更加重了公众对直销的情绪。

许多媒体在曝光社会中各种传销现象的时候,一些媒体也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快速炮制一系列吸引眼球的报道,并且迅速爆红。

按照后真相时代的特征,人们已经不再去在意谎言,不再去分辨这些对直销行业的报道的真假,只要你的批判满足了我的感受就好。

于是人们热衷于传播各类直销曝光的文章,不在意曝光文章是否真实,只在乎文章满足了自己对直销的偏见,这非常理解,因为他们只是看看热闹,派遣下情绪。

人们怎样看直销的报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直销的相关方怎样看待媒体的报道才重要。

要郑重提醒的是,作为一些直销的相关方,不管是主管机构还是直销业主和管理人员,尤其是广大的直销从业人员,在当下的环境,应该抛弃掉这种后真相时代的大众心理,而是要理性地去看待。在各种纷纭复杂的媒体曝光文章中,能够用一种求证的精神,去分辨哪些是确有其事,哪些是捕风捉影,甚至哪些是空穴来风,能够做到不盲从,不偏听。

如此,才能真正读懂当下的中国直销。

如此,才能真正对当下的中国直销做出真正的判断,并作出正确的决定。

否则,中国直销就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有些误判,会让那把塞进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嘴里的那把手枪,总有一点会扣下扳机。

f

学术分析

反思社交媒体时代的后真相

作者: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耀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刊于《新互联网时代》2016年第5期

日前,英国《牛津词典》(Oxford Dictionary)公布了2016年的世界年度热词,之前呼声甚高脱欧(Brexit)意外落选,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后真相(Post-Truth)一词。通常认为,英国脱欧与美国大选这两起极具争议性的新闻事件,是后真相获选年度热词的主因。据统计,该词在如上两次事件后使用量激增,由此在欧美国家流行开来,集中反应了这一年全球政治格局波谲云诡的状态。由于此概念主要应用于政治领域,故其也常以后真相政治话语示人,描述政客们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现实,盲目迎合当下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乃至阴谋论强化、极化某种特定的观点或偏见,或为攻讦抹黑对手,或为博取支持与曝光。受众在传统媒体公信力日趋消解的状况下,难以个人能力辨别观点真假,往往顺从于自身或社交媒体小圈子中的情绪、立场或刻板印象,从而做出轻率的情绪化判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借助于社交媒体海量传播的后真相使得西方主流社会引以为傲的知情的民主最终演变为盲情的媒主,导致黑天鹅式的事件和人物成为西方世界的新常态。

一、后真相:理念溯源与内涵透视

后真相原本用来形容一种畸形的舆论生态:相对于情感及个人信念,客观事实对形成民意只有相对小的影响。其最早见文于1992年美国《国家》杂志的一篇文章中,被赋予情感对舆论的影响力超过事实的定义。2016年8月,伦敦大学教授威廉;戴维斯(William Davis)的文章认为,我们之前奉若神明的真相已经从神坛跌落,逐渐失去了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正式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事实和真相的逐渐虚无化为政客操纵民众、控制舆论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他们无需像德国纳粹一般全盘伪造事实,而仅仅需要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对事实进行重新包装,隐蔽地设置观点性而非事实性议题以顺从当下民众的关切热点和情感诉求,由此挑动起人们有关特定的情感化想象,以进一步强化某种观点与偏见。由此,情感与想象便成为了新闻的核心与重点,事实和真相却逐渐下旋,被遮蔽、被忽略、被消解,然而,仔细想来,真相并非是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不再重要了。

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看,后真相的泛滥与社交媒体的兴盛存在着直接关联。当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欧美国家选民主要的新闻来源。

有鉴于此,后真相这个词才获得大行其道的空间。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新闻信息逐渐碎片化,假新闻、流言蜚语、轶事绯闻呈现病毒式传播的趋势,相较于严肃刻板的主流媒体,网民们更愿意依赖一个个部落化小圈子获得资讯,分享观点。然而由于圈子内的人们本来就有相似的价值观,致使受众每天得到的对于世界的讯息,本来经由了一次立场的过滤,观点相异的理念早已消弭于无形。加之沉默螺旋的效应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益发凸显,人们为了留在朋友圈内,不敢发表不同的意见,否则就要面临要么退群要么被请出的结局。换言之,社交媒体所具有的回声室(echo chamber)、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等负面功能加剧了社会群体的撕裂,威胁到了欧美民主政体的根基。

由此,立场和情绪渐渐取代了真相和真实。即使出现了与自己立场和情绪截然相悖的证据,人们也倾向于先抵触和无视这些信息,然而可惜的是,严肃的新闻则总是立场客观,甚至还包容着批判和指责,这样就丧失了最后一道防御后真相的防线。很多人自己并没有其他办法去核查新闻的真假,传统媒体自我纠正的机制已不再受到人们的信任,圈子里的以讹传讹,以假乱真成为了他们的常态行为,使他们的觉得这些实际上的片面真实本来就是客观现实,由此,社交媒体上的圈子文化强化、甚至极化了非黑即白的立场和情感,事实和真相退居次席,甚至完全被忽视。

造成后真相大行其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交媒体所依赖的算法推荐。其基本原理是收集用户的所有状态更新,包括所转发的新闻,以及点赞和评论等,这些数据会被转化为相应的分数,这个分数决定该条信息能否成为脸书网(Facebook)向其用户推送的热门新闻(Trending News)。当美国大选后脸书网因传播假新闻而受到舆论指责,其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berg)辩称,在脸书网推送的假新闻只占其1%,但即便是这1%的假新闻如果失去了传统的把关人的监督,便会以病毒式的几何级数海量传播,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更有甚者,这些按照算法向受众推送的所谓新闻,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标准与价值判断脱颖而出,人们完全不知情,这实际上是一个完全不受监管的区域,且这些系统的内部工作机制完全不透明。虽然技术精英们多次宣称这一算法机制是公平且公正的,但却一直以保护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向大众公开,如若他们与政治或资本权力产生勾连,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受众通过平台看到的那些新闻也许只是政治家和资本家想让他们看到的片面消息,观点自由市场提倡的百家争鸣,也许会因有意的议程设置与框架设置而消解,异议将会化为沉默的螺旋消失不见,由此而来,自由、民主将荡然无存。这正是映证了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s)的利维坦比喻:算法成为了人类请求上帝制造的技术英雄,方便人们在庞大的数据中恣意遨游,而同时,算法由人创造与运作,也就具有了人性那种半神半兽的品质,它保护人类的同时,也会欺压乃至吞噬人类,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算法对待所有不受监督和约束的权力那样将它关进笼子,公开透明。

二、后真相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在信息大爆炸的全媒体时代,博取眼球效应成为各类媒体平台争夺受众的不二法门,它们愈来愈娴熟地去迎合大众心理吸引点阅、引导舆论、以求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对事实的核对、对客观的追求、对理性的崇尚等传统媒体一直引以为傲的社会把关人角色,早已在注意力经济的强大作用面前消弭为无形。

在当下国内外各种矛盾突出的世代,人们在乎的其实并不是严肃的事实,而是在寻求一种情绪上的爆发、情感的共鸣。对于受众而言,当他们看到这些带有激烈观念或情感的言论时,内心若有共鸣那定是深信不疑,不会理会这些观点或情感实际上是相矛盾的,更不管论证推理的逻辑是否经得住推敲。这些单纯而强烈情感的力量当然比现象背后复杂多维的社会现实更富有传播的魔力。是为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三、如何应对后真相的挑战

如何应对后真相这一新兴舆论生态的挑战,我们应首先秉持真相为王的基本原则,一切围绕真相,一切为了真相,一切依靠真相真相本身便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受众也是理性判断的群体。在信息和观点的自由市场中,真理最终会战胜谬误,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和公众在后真相泛滥的情势面前无所作为,坐等真相浮出水面。为此,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同时入手,以应对这一新兴的舆论生态。

【1】话题攸关方的主动发声

后真相的相关舆论都是有着具体的所指,当这一舆论出现之后,话题所涉及的利益攸关方需要及时发声,以澄清这些言论中的不实与谬误,政府、企业、组织、专家学者等权威信源应该主动运用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采取与相关媒介形态、所用受众群体相符的语态,有针对性地对后真相进行澄清。在此过程中,应当避免采用极端化、情感化的回应方式,以免造成后真相的二次传播,应当摆事实、讲道理,用有说服力的证据和分析来说服公众。

【2】强化传统媒体的引导力和事实核查新闻的介入

尽管在后真相时代,传统主流媒体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皮尤中心的调查表明,经历了去年大选的洗礼,仍有超过四分之三的美国公众相信,传统主流媒体在揭露包括总统在内的公众人物所犯下的错误上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社交媒体主导舆论的后真相时代,特朗普团队用另类事实与传统媒体的事实核查报道一争高下。

传统主流媒体应当发挥其引领作用,对相关言论进行核查,如若正确予以肯定和进一步传播,谬误则予以否定并澄清事实。第三方主体可以是传统媒体,也可以是各社交媒体用户,特别要注重发挥后者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交媒体舆论场的对冲自净功能。

【3】社交媒体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通过改进算法设计和加强人工监测等手段强化新闻真实性的核查和高品质新闻的推送,同时也给传统主流媒体注入了内容生产的动力。

【4】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对而言,后真相在这部分人群中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力更大。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强化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后真相的实质和危害性,具体而言要帮助受众认识以下几点:

1.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后真相往往只放大一面,营造的是拟态现实;

2、当你认为别人的言论很有道理,说不定只是因为你知识储存太少,不要妄下判断;

3、当无法判断事情真伪的时候,就当个故事来看,不要基于此发表结论;

4、当你在转发炫耀这些后真相的时候,会招致别人的嘲笑甚至谴责,虽然碍于情面,他们不会在朋友圈里挑明;

5、水军无处不在,千万不要让自己裹挟其中,成为乌合之众。

综合|南周知道、人民日报及相关论文


倍酸公关十大网络公关之一,国内颇具竞争力的网络公关公司之一,专注于政府企业危机公关的处理,以危机公关、舆情监测、整合营销为主要业务的服务机构,业务微信:beisuan123。

公关公司导航:危机公关  上海公关公司  北京公关公司  深圳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