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界

网络舆情监控需要大量专业舆情分析师

倍酸公关

舆情信息采集离不开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但是目前计算机对自然舆情的理解比较幼稚,还只能做到计算机辅助下的舆情监测,大量的分析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来做

全国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提供舆情的监测服务。然而,就目前而言,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却存在很多问题。近日,在2012年网络舆情应对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光明日报社副秘书长、光明网总裁陆先高的一席话引起了诸多共鸣。这次研讨会由光明日报社、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光明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培训中心、全国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管理中心承办。网络舆情监控中的人才短缺问题是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

背景:传播格局发生巨变

央视近日推出的栏目《数字十年看变化》中提到,10年来,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5.38亿,过去10年间的平均增速超过了60%,是国家GDP增速的5倍以上。其中手机网民有3.88亿,而这其中农村网民则有9000万。另有调查数据表明,超过66%的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并就各种话题进行谈论。

在这组数字的背后,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中国网民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社会的出现。而与之相关的则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日益成为舆论生存策源地、传播集散地和交流主阵地。

我们都知道在过去中国老百姓关心什么,议论什么,社会的焦点聚集在什么问题上,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传统大众媒介来加以实现的,但是网络出现以后,这种格局发生了新的一种变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表示,网络跟传统媒介最大的不同就是解放了人的社会表达,解放了人的嘴巴,使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诉求第一次有可能以自己方式传播给社会公众,而不经过那种传统媒介把关、制作、加工、筛选等程序,这就促使舆情形成一种新的格局。

在这种新格局下,通过网络表达观点、诉求已经成为我国公民参与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全国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管理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季金奎认为,和传统舆情相比,网络舆情直接性、突发性、互动性和偏激性的特点给很多人的合理应对提出了挑战。他指出,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很快就可以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而一些网络言论往往缺乏理性认知,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将网络作为发泄个人情绪的场所,恣意宣泄不良情绪,然后通过互相感染,使这种情绪化很快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因此,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认为,当某一社会事件被迅速关注,并成为热点或公共性事件的时候,如此庞大的网络力量就不能再被忽视。它可能不再局限于仅仅在言论范畴内的说,而且在某种特殊条件下还可能转化为社会行动范畴的做。这也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控舆论导向,有效应对网络舆情,避免因舆情误导而给社会、企业、个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王鹏说道。

问题:专业人才成木桶短板

用陆先高的话说,今天舆论形式的载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成为信息承载量最大的载体,也就自然成为舆情的多发地带。既然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很多地方,很多单位的领导对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状况,全国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提供舆情的监测服务。然而,就目前而言,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却存在很多问题。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在大数据时代,对于民意应该是精准的分析,精巧的管理,精确的引导。既要有人文关怀,又要客观理性。可是,现在有很多人做舆情分析,陷入了倾向性的分析,这对于我们整个国家层面是不利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人才紧缺就是当前舆情工作中的一个大难题。陆先高表示,当前舆情工作的难点主要不在资金,而在人才。有一些单位很有钱,花重金购买舆情监测系统,但是束之高阁。舆情信息采集离不开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但是目前计算机对自然舆情的理解比较幼稚,还只能做到计算机辅助下的舆情监测,大量的分析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来做。因此,他认为,舆情工作之所以成为不少地方和单位工作的难点,首先是缺少熟知网络传播规律、能够进行舆情分析的人才。而目前全国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大多没有受过网络传播的专业培训,离舆情工作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对此,沈阳也表示:我们需要从一个个体事件逐步抽象出具有若干共性的规律。我们不要限于民意的恶觉、幻觉,希望能够做到民意自觉,通过舆情人才培养达到民意的先觉,坚守我们的常识,凝聚我们的共识,给出我们舆情界的卓识。

方向:全面型选手亟待培养

面对日益激增的互联网网民数量,面对互联网传播渠道的日益多元化,规范网上行为,树立责任意识,提升应对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网络舆情应对现阶段在法制框架下的重要措施和方法。那么,对于网络舆情这个行业来说,对人才的要求又有哪些特殊条件?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培训中心主任马亮表示,网络舆情人员应该具备3个层面的知识及能力:掌握一定的互联网技术、熟悉网上操作;具备一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知识;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应用网络来表达自身的愿望。

而这些,也只是对于一般性网络舆情从业人员的要求。具体到个别岗位,比如说,网络舆情分析方面的人员需要掌握网络舆情理论,有效应对网络技术,有效应用网络技术、数据库的技术、信息检索统计分析技术等。对于必备的知识体系,马亮提到,从事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分析师、管理师,要知识范围广、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其中包括新闻传播学、社会学、逻辑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计算机的应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的技术、信息安全、即时传播系统等基础技术以及国家在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空间治理基本理论、信息分析预测、舆情信息学的基础概念、理论和方法等专业知识。

除此之外,季金奎还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对网络舆情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较强的判断能力,面对一个新的突如其来的舆情出现,要能够很快地判断出舆情制造者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较强的处置能力,在作出性质准确判断之后,要及时地作出分析报告,并且提出处置意见

最后还有一点,倒不是一般的素质问题,而是人品问题。不能自作聪明,不能哗众取宠,特别对于人的问题,要实事求是,要以人为本,要体现出网络舆情服务的观点。网络舆情分析、监督管理,它的目的就是要服务好人民,服务好大众,当然同时也要服务好政府,因为政府和人民利益是一致的,不是摆在对立面的。季金奎说道。(赵新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倍酸公关十大网络公关之一,国内颇具竞争力的网络公关公司之一,专注于政府企业危机公关的处理,以危机公关、舆情监测、整合营销为主要业务的服务机构,业务微信:beisuan123。

公关公司导航:危机公关  上海公关公司  北京公关公司  深圳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