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是政府或某个社会组织直接向新闻界发布政府政策或有关组织信息,解释政府或组织重大政策或事件而举办的信息和新闻发布活动。新闻发布会的目的在于及时向公众通报相关重要信息,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在舆论引导中把握主动权、减少不利报道;阐述政府或组织的观点立场,树立良好的形象。新闻发布会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定期的新闻发布会,比如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都有固定的地点和固定的时间;一种是不定期的新闻发布会,比如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可随时随地召开,一般选择在突发现场,突发事件发生24小时内必须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策划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确定发布主题和内容
新闻发布会的主题应该集中单一,比如十九大专题新闻发布会,有发布主体,发布客体,关键词。发布主题要寻求最佳结合点:即是政府要说的、媒体关注的、公众关心的交集。新闻内容要充分准确,要集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于一体。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向外界介绍事件情况、政府举措和公众防范措施等。二是介绍解释政府制定的重要法规规章、重大方针政策,有关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三是就重大热点问题阐明组织见解与主张。四是针对外界对政府工作的误解、疑虑、歪曲和谣言,通过发布权威信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驳斥谣言。
(二)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或兼职新闻发布人员。新闻发言人制度,通常是指新闻发言人员代表政府通过媒体记者,以接受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等方式,向公众发布与之有关的公共信息的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言人主要职责:准备新闻发布会材料,联系有关部门;发布有关新闻,阐述政府的观点立场;代表政府或部门回答记者提问;关注新闻发布后的反响效果。
新闻发言人的基本素养。第一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新闻发言人是政府的代言人,要守政治纪律,立场坚定讲党性,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有深厚的法律素养,具有国家安全意识。第二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要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内知国情,精通本地、本部门的工作业务,工作重点及工作动态,外知世界,博才多学,避免说外行话。第三要有一定的新闻素养,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掌握新闻传播技巧,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
能够在第一时间尽可能完整或随事件进程逐次快速地将新闻事件向公众公布,使公众了解到事件进展情况,既要对部门负责,也要对公众和媒体负责。要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突出重点,实事求是,不掩盖不隐瞒,不说假话,不回答假设性的问题,把好的事情说好,不好的事情好好去说,胸有成竹做好临场准备。善于沟通,新闻发言人要和相关部门多沟通,和记者多交流,熟悉每家媒体的关注点。探索和实施网络新政,善于搭建或运用特定的新闻平台与网民充分互动,了解到民情民意,妥善应对,解决问题,引导舆论。概况起来就是懂全局、守纪律、知实情、反应快、会表达、善应对。发言人要以充分的准备、机敏的眼光、平和的心态、良好的形象与媒体打交道。
新闻发布要把好时间关、内容关、平台关、方法关。首先把好时间关。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公众和媒体公布有关事件的基本事实来主导舆论,避免公众猜测、媒体炒作和社会恐慌导致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突发事件要求在事件发生24小时内召开新闻发布会,舆情应对要掌握三原则,快报事实,慎报原因,重表态度;重大政策措施、法律法规出台的时机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权威信息;一般选择上午10点左右召开新闻发布会,适当照顾报纸、电视等媒体的制作播放发稿时限;尽量避开可以预见的大新闻,避免被其他重大新闻冲掉所要发布的新闻。
第二把好内容关,由新闻发言人统一发布新闻和接受采访。口径一致,各个发言人口径一致,本次发言和上次发言一致,同一问题不同人回答口径一致,同一部门发言人与领导人或负责人发言一致。用新闻议程计划来主动引导记者,做好新闻预案,写出新闻通稿,第一时间与记者分享,把周密的解释留给记者。第三把好平台关,打通两个舆论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舆论场:由传统主流媒体营造的官方舆论场与草根民意在新媒体平台自发形成的民间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往往会产生意见分歧,在舆情的发酵和蔓延过程中,甚至会形成对抗与割裂,最易造成两个舆论场的脱节。在以新媒体为驱动的媒体融合时代,舆论引导者应积极打通两个舆论场,改变现有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的被动状态,第一时间在主流媒体、网络媒体(民间舆论场)发布信息,比如在武汉新冠病毒肺炎蔓延期间,各种谣言漫天飞,中央、地方各级政府通过主流媒体进行甄别辟谣,准确地引导舆论,以防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意制造恐慌气氛。第四把好方法关,邀请第三方(专家)发表意见,增强说服力。
新闻发言人的答问技巧。以我为主,主动把握话语权,直接应对、开门见山。直接回答事实性问题,正面阐述己方观点,对问题本身不作过多评论。发言要具体,充分传达组织的立场和态度,力争在30秒内用100个字左右讲清核心内容。要有层次感,可有意识地将提问分成几个层次,态度鲜明、语言简洁、通俗易懂、逻辑严谨,不牵强附会,不强词夺理。第二,间接应对、移花接木。对于一些刁钻问题,不直接回答,把问题引导自己容易回答的问题上,设法将自己想说的话。可以搭桥转换,比如我想你的问题主要是指你问的其实就是按照你的思路,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您说得不无道理,但有一点您没有注意到。
第三,底线原则,闪避应对。在事实公开透明前提下,要确定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掌握底线原则,比如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都不宜公开,应表示不便回答,并建议征询其他负责部门的意见,不提供任何信息也要表现出与媒体合作的态度;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体现轻重缓急,多说什么少说什么要明确强化哪些信息或淡化哪些信息,以利于矛盾的化解,对责任归属范围内的提问,应明确表态。第四,小心防范,避免误区。仔细听清提问中的细节,回答时先简要陈述本部门掌握的情况,再澄清和解释记者陈述中的问题,利用这个问题传播核心信息,冷静对待,不与争论。
节选:关于新闻发布会的几点认识 李娟 张红娟
公关公司导航:危机公关 上海公关公司 北京公关公司 深圳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