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带来了信息传播的空前繁荣,极大满足了公众的话语权和表达权,公众在舆论形成、发酵、聚合等阶段的高度参与过程中,也存在非理性表达的公众舆论。近年来,舆论反转新闻频现。面对新鲜出炉的新闻事件,部分媒体与公众往往习惯性地将矛头对准一方,而当事件全貌呈现后,最终引起舆论态度出现前后矛盾的剧烈变化。如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网红saya殴打孕妇事件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等事件的反转,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
群体极化之下的公众舆论
网络场域下的传播内容往往夹杂着情绪表达,公众大多数又处于浅阅读状态,第一诉求往往不是深入了解真相,而是跟随大多数人的情绪化判断来获得社会认同感,群体成员的情绪彼此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舆论从产生、发酵到消亡的演变过程中,自觉的个性消除,以及感情和思想转换到同一个方向。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尤其会因为传染而非因为推理而得到普及。由于网络空间匿名性的特点,从网民个体情绪的表达再到公众情绪的汇集,都极易出现非理性的表达,使某些观点产生极化。公众的情绪呈现出从线下到线上、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的不断增强和扩散的传播形态,将个人的情绪融入公众舆论的表达和传播之中。
刻板印象之下的公众舆论
刻板印象如潜意识一样存在于脑海中,人们在对外部世界的信息进行评价时,既定的偏见和观念会先入为主,这种惯性思维影响了人们对于事实判断能力,在刻板偏见或者媒介习惯下设置议题,有可能达到媒介共鸣,引发全社会对此新闻的关注。
受传统媒体对某一类型的社会群体的新闻报道的影响,人们总是容易进行标签化认知、标签化思考,甚至养成一种标签化思维习惯。当某一事件与个体的直觉印象相类似时,大脑中的刻板印象便会被悄然激活,引导其做出固化判断,而偏离了事实真相。
意见领袖之下的公众舆论
新媒体时代下,意见领袖越来越多元化,传受双方界限模糊,意见领袖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反馈者,不仅仅指媒介专业组织、政府、各领域家学者的舆论代表,他们掌握了一定的信息资源和传播话语权,其个人意见具备了一定权威性。
如今,意见领袖的核心力量更在于其广泛的传播力和强大的影响力,一大批网络意见领袖走进前台,掌控了信息传播权,主导了很多社会议题,但由于媒介素养的主体差异,也存在滥用话语权的现象,造成许多未经核实的新闻转发评论,对公众的判断力和事件的走向造成了负面影响。
节选:新媒体时代下公众舆论的反转现象及应对策略 王思聪
公关公司导航:危机公关 上海公关公司 北京公关公司 深圳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