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舆情应对的研究,斯蒂文芬克的危机管理四阶段说揭示了危机生命周期主要由潜伏期(Prodromal)、突发期(Breakout)、蔓延期(Chronic)、解决期(Resolution)等四个阶段组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应用性和指导性,成为舆情应对决策的经典理论依据并广为高校所运用。虽然危机管理四阶段说理论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广泛,但随着全媒体网络的快速发展,该周期理论愈发凸显出周期理论不完备及应对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前期对高校舆情应对的诸多案例分析,调查发现高校在舆情应对中普遍表现出以下不足。
(一)主体缺位
高校作为舆情应对的主体,是舆情事件的第一定义者,在舆情应对的全过程应发挥出执牛耳的主导作用。但往往因其缺乏三人成虎的网络舆论危机意识导致主体惯性缺位,在各个应对环节普遍存在缺人管、缺回应、缺实招的三缺现象,丧失了话语权和主导权,公众舆论因此得不到正向引导,导致舆情频频失防、失措。
(二)时间移位
全媒体时代,舆情应对遵循着黄金1小时法则,要求高校举措要与时间赛跑、与事态同频。但高校的时间观念往往却并不强,如在危机事件舆情爆发初期任凭舆情自行发酵,在危机事件舆情蔓延期初期应对表态不及时、措施不到位,在舆情消退初期善后措施不及时,失去修复、巩固和强化高校公信度、权威性的最后机会等。
(三)心态失位
当事件可能会引起负面舆论时,一些高校仍固守着传统的鸵鸟模式,希望可以关起门来解决。正是这一侥幸、逃避的鸵鸟心态驱使,高校往往表现出了过度观望、应对敷衍、企图翻篇的态度,被舆论贴上了不真诚不透明甚至是不作为的负性标签,成为舆论场众矢之的,导致舆情爆发的必然结果。
(四)方法错位
网络危机处理中的黄金法则之一就是说比做更重要。高校往往在舆情应对的各个拐点说得不及时且不主动,没有及时利用全媒体网络的即时传播性、全覆盖性、交互性等优势,充分发挥舆论领袖说的主导性和主动权,舆论引导频频失语、失力,导致产生了沉默的螺旋效应,减弱了应对的力度、信度和效度。
节选:高校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决策体系模型构建 杨仲迎
公关公司导航:危机公关 上海公关公司 北京公关公司 深圳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