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界

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现象的特征

倍酸公关

在信息化不断深入的21世纪,传统媒体所传播的信息量以及传播速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媒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绑架现象也由现实社会转移到网络中,并且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

(一)绑架者的不自觉性

网民的道德评判很多情况下是以善为出发点对事件进行道德评判,网络媒体中热点事件将会迅速引起众人围观,当言论绑架者的观点在获得其他人的应和时,就会形成群体效应,绑架群体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感与存在感。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下,他们完全沉浸在自以为是的救世主的氛围中,认为自己是正义的的化身,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对他人造成了舆论绑架和人身伤害,更不知道自己的偏激言论会对当事人造成什么影响及对旁观者造成什么影响。

(二)绑架环境的公开性

在网络社会中,容易引发争议的事件会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参与,继而成为当时热点、头条,因此在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发起者或者主流媒体对某一事件做出道德判断时会聚集大量的从众者,甚至愈演愈烈,变成全民参与式的道德评价事件,特别是在当部分人都指向一种道德观点时,会更加坚定绑架者的正义感,事件及其评论在公开的情况下发酵,辐射范围愈大,围观网民愈多,事件就会引发更大的关注度,因此公开性是道德绑架的必要条件。

(三)绑架行为的善恶共存性

民众建立在不自觉性的基础之上,他首先是以善良的本意接近某一事件,以其所认为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事件,继而他们所要求他人应做的行为选择是以符合道德为原因的,以

帮助某人,或者为某人争取利益为目的,看起来是善意的行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道德绑架群体所制定的道德标准却忽视了被绑架者的道德权利,侵犯他人的道德权利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虽然绑架者带给被绑架人的是一种间接的、隐性的压力,但却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这种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恶。例如强行要求他人捐款,如若不从就会遭到没有爱心、铁石心肠等谴责,这就是以帮助困难群体为出发点的善与剥夺他人捐款选择权利的恶的共存事件。作者:杨阳

倍酸公关十大网络公关之一,国内颇具竞争力的网络公关公司之一,专注于政府企业危机公关的处理,以危机公关、舆情监测、整合营销为主要业务的服务机构,业务微信:beisuan123。

公关公司导航:危机公关  上海公关公司  北京公关公司  深圳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