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涉检网络舆情视为静态的呈现,则其特征表现为,隐蔽性与公开性的统一、稳定性与易逝性的统一、真实性与虚假性的统一、广泛性与狭隘性的统一。但事实上,舆情更类似于一个动态过程,意见在流动碰撞的过程中,舆论场域的中心也会随时间推移不断更替。总结前人研究,涉检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弱权威性与强参与性。网络的开放与自由允许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对检察机关发表任意言论,体现出话语权的平等与传统权威的消解。网民依照自己的判断,接受有说服力的观点,而对所谓官方权威发布、专家证实保持习惯性的质疑态度,官方俨然成为弱势。在涉检网络舆情中,表达、批评的主体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网民,但是,万人的合唱已足以让全中国听到草根阶层的声音,这也使得网民参与民主政治、公共事件的积极性与日俱增。
突发性与紧迫性。涉检网络舆情的源头,可能是一篇报道、一个帖子、一条微博,它们的发生往往悄无声息、毫无预兆,其后续发展也难以预判。突然兴起的网络舆情会令检察机关措手不及,陷入被动局面。而且,凭借网络的全面覆盖与即时传播功能,涉及检察机关的负面舆论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传达给更多受众,舆情从激化到失控只需要短短几个小时。因此,一旦监测到涉检网络舆情,断不可麻痹大意,贻误时机,而要以快制胜,在最短时间内发出检方的声音,从而避免引发次生问题。
监督性与批判性。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参与国家公共事务、捍卫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因此,涉检网络舆情中,网民正是通过质疑、反驳、批判来监督检察事务,与检方意见对抗。这种监督实质是社会监督的一种,但其呈现出更为鲜明的主体广泛性、监督时效性与直接影响性。基于因现实贫富差距、特权垄断、公权力腐败、社会不公而堆积的不满与焦虑,网民极易在匿名的状态发泄、抗争,从而导致涉检网络舆情呈现出网络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
乌合之众与道德至上倾向。1894年,勒庞在其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中对集体心理下的群体行为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在他眼中,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表现为对理性影响的无动于衷,极端轻信,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样,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强大而且活跃,并且非常之敏感_3艄。以虚拟身份在网络发言的网民在某种程度上正暗合了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无名氏群体。这也为网络舆情中的道德至上倾向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勒庞认为,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这使得网民容易站在道德制高点,通过对强权部门施加舆论压力,来幻想自己在锄强扶弱、惩恶扬善。
例如,在司法案件中,但凡涉及弱势群体,立马就会刺激网民正义的神经,一边倒地同情受害者、问责司法机关,而不去考虑事实的本来面目与法律的判断。事实上,弱者身份并不是合法免责事由,这种道德至上倾向使网民易被有所企图的人利用,成为颠倒黑白、损害公平正义的帮凶。
节选:涉检网络舆情应对的多维度思考 付静宜
公关公司导航:危机公关 上海公关公司 北京公关公司 深圳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