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直接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我国当前正处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环境污染事件总量居高不下,而且类型多、发生区域广。如渤海漏油、大连PX项目、曲靖铬渣倾倒、上海松江死猪、河南污水灌溉麦田、青岛输油管道爆炸等环境污染事件屡次成为社会舆论热点,环境问题正在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的焦点。
环境污染事件一旦发生,往往危害大、处置难、社会关注度高。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若舆论引导处置稍有不慎,往往就会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影响环保部门的公信力。毫不夸张地说,环保部门当前正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必须随时准备应对舆情风波。因此,如何应对网络形势下的环境突发事件?成为环保部门必须面对和快速适应的新课题。
积极开展工作,速报事实。
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后,一方面,环保部门应迅速建立指导方案和工作机制,组织相关机构和人员赶往事故发生现场,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避免事件进一步扩大,污染进一步加重。另一方面,环保部门应该秉持速报事实的原则,第一时间通过微博等方式对外通报事故情况,抢占主动权。同时应该少用官腔官话,避免通报内容套话连篇。否则,非但不能变被动为主动,反而会引起民众质疑和反感,功亏一篑。
坦然面对,及时发布真相。
公众最想知道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真相。公众明白,网络不是法院,判不了案子。但是他们需要真相,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谁该负责任?现在怎么样?过程怎么样?后果怎么样?许多情况下,民众产生听信谣传的倾向和从众行为,是因为得不到来自官方的权威信息,或者官方发布的信息内容太弱。拖延不是办法,康菲漏油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掩饰也不行,因为在网络之上,没有秘密,掩饰的后果只能是欲盖弥彰。环保部门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要把握查清多少,公布多少的原则,及时播报,频发信息,切忌不予理睬或没有下文。
畅通沟通渠道,与媒体建立沟通机制。
在出现环境污染事件后,要畅通沟通渠道,与新闻媒体建立沟通机制,切忌拒绝回避媒体,要积极回应媒体的疑问。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不仅有助于环保部门在事件面前扩大话语权的影响力,还能借助媒体影响力进行舆论引导,避免谣言满天飞。
总结反思,建立舆情预警机制
每一次平息由环境问题引发的舆情危机后,环保部门应该对事件的发生原因、传播特点以及处置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对舆情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对处理方式的效果进行评估。网络舆情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环保部门应该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从网络舆情监测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平台,对容易引发舆论关注、公众较为敏感的环境问题进行重点监测。在舆情监测的基础上,对舆情来源、真伪和走势进行分析,捕捉负面环境信息,及时预警。
从根源入手,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环境污染事件绝大多数可以说都是人为造成的,污染事件频发,无时无刻都在考验环保部门的公信力,环保部门有必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和监督,规范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从而在根源上减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倍酸公关导航:广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南京公关公司 重庆公关公司 长沙公关公司 武汉公关公司 苏州公关公司 郑州公关公司 天津公关公司 倍酸公关客服 倍酸公关舆情监测 倍酸公关产品 倍酸公关新闻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