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界

舆情反转伤害了谁?当事人受到伤害,媒体丢掉

倍酸公关

舆情反转频发,已经引起了业界和公众的关注和警醒。梳理2015年的舆情反转事件,一些原本无辜的新闻当事人由于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而饱受责难,不少网民在目睹了新闻闹剧之后也大呼被愚弄。

张志安认为,由于媒体显而易见的失误造成的舆情反转,会损害媒体公信力。同时,对被报道对象影响很大,即便事后澄清,也难以完全消除不良影响。

安徽女子犬口救童的舆情反转后,一些捐款的爱心人士得知被媒体的报道和当事人欺骗,在聊天群里愤愤不平:伤者确实需要帮助,但绝不可以建立在欺骗的前提下。部分捐赠者认为,虽然自己捐的钱不多,但如果是一个骗局,希望可以追回善款。

网友何洪越评论说:层出不穷的舆情反转像闹剧一样上演,伤害了公众对社会的基本信任,也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媒体有责任为受众认真核实信息,而不是一味迎合甚至推波助澜。

此外,还有一些舆情反转剧最初是来自社交媒体的爆料,专业媒体介入调查后,事实真相得以澄清。高明勇认为,舆情反转现象也提醒我们,社交媒体时代更加凸显专业媒体的调查价值,这是一场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公信力比拼。

舆情反转现象能够扭转吗?

应该建立明确的行业法规,严守行业规范,改进评估机制

舆情反转其实也是一个对话过程,不同新闻媒体、网民、被报道者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王辰瑶说,以前也有媒体报道失误的情况,但由于缺乏话语权,就算报道与事实不符,当事人也只能忍气吞声,连反转的可能性都没有,当然媒体不能对这种现象听之任之,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求证事实,而不是以确定无疑的口吻给一件还不能完全确定的事情下结论。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等新闻采编规范文件,对核实新闻信息来源完善虚假失实报道责任追究制度等均有明确规定。张志安说,破解舆情反转,媒体需要行业共识和制度性约束,建立和严格履行行业内规范。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社交媒体,都要遵循基本专业规范,自媒体要加强平台约束,新媒体平台的评估机制也需要改进。

一家中央媒体新闻客户端的编辑小文介绍,为了避免报道的新闻因不实而导致舆情反转,编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规范。比如,转发新闻时,选择口碑良好、有公信力的媒体;报道新闻时,不使用煽动读者情绪的标题,不刻意引导读者情绪;不把没有定论的热点新闻当做主题去评论等。

网友酸奶评论说:看来遇事别忙着下结论,别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理智一点比较好。张志安认为,对于公众来说,也要提高媒介素养,看到新闻,尤其是比较惊悚的新闻,转发时不妨慢半拍,问一问、想一想、搜一搜,就不会轻易被不负责任的报道欺骗。(记者 智春丽 叶琦、李家林参与采写)

倍酸公关十大网络公关之一,国内颇具竞争力的网络公关公司之一,专注于政府企业危机公关的处理,以危机公关、舆情监测、整合营销为主要业务的服务机构,业务微信:beisuan123。

公关公司导航:危机公关  上海公关公司  北京公关公司  深圳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