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界

民族关系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倍酸公关

(一)民族关系网络舆情的特征

1.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广阔的民族地区生活着众多民族,他们的宗教信仰各异、文化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文化的特征。一般来说,自然灾害事件、民生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都极易引起民众热烈讨论,并产生网络舆情。同时,具有民族性的民族文化习俗和带有宗教色彩的民族宗教信仰信息也可能会产生网络舆情。此外,由于西方世界的干预,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极易同政治问题、国际问题挂钩。如果不及时地、稳妥地解决这些问题,很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进而发生民族冲突事件,破坏民族整体和谐稳定局面。

2.网络舆情传播的多元性。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民族群众既可以是舆情信息发布的重要来源,也可以是舆情传播的参与者,舆情产生者和参与者群体分布广泛、复杂。另外,在传播方式上,包括电话、短信、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也包括QQ、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直播等形式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以及音频、视频这种视听结合的媒体传播。

3.网络舆情容易产生蝴蝶效应。网络环境下的小问题极易通过网络形式放大而产生蝴蝶效应。比如非法分子和敌对势力借助国内发生的小事件在网上进行发酵,刻意曲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信息并广泛传播,最终引发带有民族攻击性的冲突事件。如2009年的乌鲁木齐七五暴力事件,就是境外敌对势力恶意曲解并炒作,使一桩原本简单的民事纠纷案通过发酵成为全球瞩目的政治事件。

4.网络舆情传播的群体极化特征。网络世界的群体极化特征具有强而有力的社会破坏性,这种特征一旦形成,极易引发严重的民族冲突事件发生。群体极化现象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特别是涉及民族生活习惯的时候,最易衍变为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问题。

(二)民族关系网络舆情影响因素

1.意识形态因素。民族意识是引导民族网络舆情发展的重要因素,境外敌对势力若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极易通过网络引导舆论向不利方向发展。特别在新兴的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等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社交网站上,反动思想与极端思想层出不穷,在网络各个角落都有分布。境外敌对势力通过广泛联络境内外特定网民,在国内外影响范围广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传播政治类网络谣言;或者通过资助极端分子,联合建立网站散布蛊惑人心的信息,并组织策划具有民族性的暴恐事件。

2.文化因素。民族是文化的载体。在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导致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心理认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国多民族、多文化、多习俗的复杂特点给网络舆情调控增加了不少难题,也使得政府无法采取一套固定成型的调控机制来应对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问题。

3.民族和宗教因素。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理,需要结合各民族习惯和宗教的差异性,并将其与相应民族的意识和利益关系关联起来。民族和宗教影响因素若处理不妥,很容易形成扩散式的民族矛盾冲突问题。来源:《青海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作者:张劲松 黄华 章凤君 节选:基于网络舆情情感分析的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研究

倍酸公关十大网络公关之一,国内颇具竞争力的网络公关公司之一,专注于政府企业危机公关的处理,以危机公关、舆情监测、整合营销为主要业务的服务机构,业务微信:beisuan123。

公关公司导航:危机公关  上海公关公司  北京公关公司  深圳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