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个复杂的人物,她在大观园里左右逢源,显露出了出色的公关才能,而正是由于这种才能,才使宝钗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本文从公共语言方面论述了薛宝钗的公关艺术。
当阅读《红楼梦》时,文学作品中与主角伴得越近的人性格常常是很有特色的,薛宝钗的形象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作者既写了她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和平的性格,又展示了她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在大观园,黛玉、宝钗无疑都是美中魁首。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她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怪不得宝玉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窍,被黛玉讥为呆雁。曹雪芹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代表的是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论才情,她也堪与黛玉比肩。黛玉是灵气充溢的仙才,而宝钗则是全才。她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除此之外,她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为她的动人凭添了优雅智性的神韵。
然而,才、貌并不是宝钗的最动人之处,曹雪芹要表现的,是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出色的公关才能。在这方面,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宝钗秉持世俗的理智,谨守封建妇德,利用自己的公关才能,尽心尽力地维持着大家眼中的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风范,一步一步实现她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国才,妻有停机德。本文将从语言方面去论述宝钗的公关艺术。语言是最基本的公关工具,公关语言的巧妙使用是实现公关目的的关键。因此掌握公关言谈技巧,是公关人员从事公关活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来看一下宝钗是怎么做的。
一、公关语言首先要求语调要和蔼亲切,声音不要过大;要注意在言谈中不要自己垄断发言,喋喋不休讲个不停,这容易使人反感;要掌握机会,机会不到则不发言。这些要求可以说是专门用来描绘宝钗的,书中第八回讲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平时就是这样,很少说话,一说话则语气柔和,很少有感情激动的时候。另外她对时机掌握得也很好。宝钗生日时,凤姐说唱戏的小旦像一个人(黛玉),由于黛玉平时多心,所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是一笑不肯说,以免引起冲突来。
二、公关言谈是说与听的统一,也就是在公关活动中不仅要会说话,还要会听话。学会认真听话至少有三大作用:一是加深理解;二是正确判断;三是在理解和判断的基础上决定自己的言行。宝钗就是这么一个会听话的人。第二十八回中王夫人询问黛玉的病情,宝玉说吃那些药不顶事,要王夫人给他360两银子,为黛玉配一剂特效药。王夫人不相信,宝玉遂让宝钗作证。宝钗从二人谈话中听出王夫人不同意此事,便不肯附和宝玉的话,于是笑着说: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娘问我。果然,王夫人听后很喜欢地说:到底是宝丫头,好孩子,不撒谎。这样既使王夫人摆脱宝玉的纠缠,取得她的好感,又没完全否定宝玉,不至于招来宝玉的怨恨。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宝钗谈话技巧的高明。
三、谈话中要以理服人,冷静处事。要心平气和地讲话,不要高声吵嚷,要以高姿态出现,以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为原则。这样就会让人觉得你有涵养,有风度,有水平。宝钗这方面做得相当成功。书中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薛蟠因被赖一事与薛姨妈发生冲突,并说宝钗是想嫁给宝玉,所以如此袒护宝玉,宝钗满心委屈气愤,哭了一夜。第二天让黛玉撞见,黛玉以为宝钗为宝玉挨打而哭,就挖苦道:姐姐也自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也医不好棒疮。宝钗明知黛玉刻薄她,但并不理会。倘若因此小事与黛玉争吵,势必影响她在众人心中有涵养的光辉形象。宝钗以冷静维护了自己的声誉。更可贵的是她还注意维护自家的声誉。比如第八十四回金桂大闹薛家时,宝钗都能冷静处理,以理服人,使家丑不外扬,维护了薛家的声誉。宝钗的忍让和冷静并不是说她软弱无能,她也很善于用言谈维护自己的尊严,第三十回,宝玉借题说宝钗长得胖,像杨贵妃,宝钗脸一红,但又不适合发火,就说:我倒像杨贵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做杨国忠的。借机把贵妃之弟的宝玉刺了一下,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综上所述,我们对宝钗的公关艺术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她在语言上十分注意,致使她的一举一动都能取得别人的好感,给人以品格端庄、勤俭朴素、踏实可靠、贤慧大方的印象。这就是她为什么能在贾府中与人相处得十分融洽,为什么能取得贾府当权人物的好感,登上宝二奶奶宝座的原因。至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直到今天,不少中国人还有娶妻当如薛宝钗之想。薛宝钗的公关语言特色 宋文华 - 《现代交际》
【参考文献】
[1]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三联书店,1983版.
[2]徐扬尚.明清经典小说重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马建华.从商人文化看薛宝钗.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四辑.
[4]张泽.无情与动人和谐统一的完美典型.语文月刊.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6]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版.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46-01
公关公司导航:危机公关 上海公关公司 北京公关公司 深圳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