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界

地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对策

倍酸公关



一、我国地方政府应对危机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对灾情认识不够、缺乏事前的预警
由于危机事件并不是经常发生,所以管理者对危机的爆发存在一定程度的侥幸心理,加之一整套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且政绩考核不如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显示得直接,因而使之对危机潜伏时期的各种症状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错失了危机防范的最佳时间,致使加大了危机控制的难度,社会风险系数增大[1]。南方冰雪灾之所以突如其来,是因为我们地方政府对于突发性事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更是缺乏突发事件处理的心态,认为冰雪灾是北方的专利,致使消极应对,心存侥幸,甚至中央下发精神后,地方政府还没重视。所以地方政府的这种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延误了灾情的救济。

2. 缺乏与民众沟通、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
在此次冰灾中,地方政府在与民众的沟通方面显然做的不够,大面积的停水和停电,地方政府并没有及时安抚民众,同时对灾情的最新情况及救助情况,地方政府也没及时向民众公布,致使公众在危机中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恐慌和猜疑,这样就人为地强化了社会危机的敏感性。而每逢突发重大案件,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常规动作是捂盖子、封锁消息,在他们看来。过多的解释会引起更多大范围的社会恐慌[2]。但事实上,公众对传闻的恐惧往往正是产生于对于事实真相的不了解。因此信息的有限公开并不意味隐瞒实情,应该保证公众对真实灾情的严重程度的总体把握,从而防止造成公众恐慌。

3. 在危机管理中对社会资源整合不足
在一个社会中,公民应最大限度内通过自治来完成社会的运行,而政府只在公共决策领域和有限的社会领域发挥作用。这就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含义。所以地方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时也应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然而,本次南方冰雪灾的应急处理,我国地方政府虽然发挥了巨大的功能,但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却惯于孤军奋战,不善于、甚至不愿意让社会力量介入危机管理,这不利于政府有效消除危机状态。冰雪灾灾害造成的大面积停电,使得很多人在家闲置,可一些地方政府缺忽视了这些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很多救灾工作因为人力资源的匮乏而滞后。如市区交通的管制、路面积雪的清扫等许多问题,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动员这些闲置在家人员参与其灾后救助工作。

4. 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
虽然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应对中,专门规定了责任制度。但是,在现实中却很少发现各级政府对这次雪灾有公开的问责反思;地方政府危机管理中的问责意识淡薄,对于地方政府官员承担政治责任并无一套完备的制度。因为,政府危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许多不同的部门,极易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无法进行责任追究。所以,至于冰雪灾后的问责机制,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表彰,而更少的是批评。如果没有问责,就很少有人在以后的危机事件中去认真执行,而没有反思,也就没有相应的制度进步和完善。

5. 地方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法律建设滞后
冰雪灾害的爆发,暴露了我国法律的严重缺位和不足,既非常情况下的政府或社会组织行使正常情况下的不可能行使的特别权利的法律依据是什么?由于法律没有这方面明确授权和对授权的规范和约束,因此在危机事件处理这种特殊情况下,就难以避免地方政府会出现各行其是行为、敷衍了事行为甚至个别违法行为。而如何防止在危机状态下公共政策侵害公民权利,如何保障民众通过法律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等都是我国法律的空白。所以,对待危机事件处理,各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紧急时期的地方法律法规、规章,完善地方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

6. 缺乏对社会捐助资金的监管和公开
在我国近几年经历的灾害救助中,国内社会各界和国际捐助的资金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近年来,地方政府却多次出现挪用捐助资金的情况,甚至出现挪用捐助资金的情况,如山西省民政厅花5000万元造办办公楼和宿舍楼,其中有2000多万元就是救灾捐助款[3]。本次南方冰雪灾,来自社会捐助的资金也同样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有效的缓解了冰雪灾资金紧张的问题。但地方政府却仍然缺乏对社会捐助资金的监管,民众希望知道自己捐助的资金究竟怎样用,用到哪,但地方政府却往往不能满足民众这方面的要求,南方冰雪灾后,民众无法通过地方政府的网站查询到基金募集或分配的总额是多少,更无法知道所募集的资金都用到了哪些具体项目的开支上。这必然严重影响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挫伤民众捐助的积极性。

二、我国地方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对策

1. 地方政府要树立危机意识和培养公众的危机意识
当前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导致重大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另一方面,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失业下岗居高不下,引发各种超出我们想象的突发性事件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树立危机和预防意识,建立各级危机管理机制,这也是应对危机事件发生,或将危机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的根本办法。

同时地方政府要积极吸取教训,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培养民众的危机意识,在民众中广泛宣传应对危机的各种知识,让广大群众学会危机状态下的自救、互救以及如何配合公救。有可能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演练和培训,让民众在实践中培养处理危机事务的能力。

2. 加强与民众沟通、信息公开制度要健全

从冰雪灾危机得到的教训是,要正确理解和实现防止公众在危机事件的恐慌,通过建立科学的信息公开制度来实现,是我们在危机事件中安抚公众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首先,地方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必须摆脱过去先封锁消息的僵化原则,一定要制定规范化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把公众须知、欲知、应知的全部信息通过最易让公众获知的方式发布,使公众对危机事件的程度与危害有清醒的认识,避免混乱。其次,地方政府要科学的解释发布的信息,及时的消除民众的疑虑,同时地方政府还要针对发布的信息对民众进行相应心理引导。最后,地方政府要使民众了解地方政府为化解危机所做的各种努力,表明政府对自己的行为有信心,在公众中树立诚实守信、敢于负责也能够负责的形象,使民众保持情绪稳定。

3. 充分发挥非政府积极作用
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时,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非政府组织(NGO)与政府机构相比较具有比较小,灵活性强,应对突发事件反应迅速的优势,因此灾害发生后,非政府组织一方面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救助,另一方面能够马上组织捐款、捐物和动员志愿者,做出及时回应;而地方政府不仅要判断真实情况,而且要通过庞大的官僚体制层层上报、层层决策,然后才能采取行动,往往会错失救灾的最佳时机。但是,在中国南方的这次冰灾中,中国NGO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而是像以上所分析的惯于孤军奋战,不善于、甚至不愿意让社会力量介入危机管理。因此地方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必须充分发挥非政府积极作用。

4. 强化事后责任问责制
问责制度是对政府一切行为及其后果都必须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一个责任型和服务型政府必须建立权责统一的行政体制,以此来明确划分危机管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严格区分公与私,并在制度中明确规定行政责任追究的主体、追究事故的类型、追究环节以及追究时限等[4]。

所以地方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首先必须建立与其责任相配套的行政问责制制度,从而强化缺失的政府责任,并在制度中强化地方政府各个部门在应对危机事件时的责任要求。其次,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各个部门职责履行的监管,要及时考核各个职能部门责任履行情况。最后,事后地方政府要通过公正严格的司法程序,对直接负有重大责任的政府官员以及其它应承担责任的人员,进行惩处。

5. 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南方冰雪灾的暴发,提醒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必须进行紧急状态立法。地方政府能否在非常状态下做到依法办事,有效地处理应急情况,不滥用权利,破坏法治和保护民民众的基本权利,这是对一个政府的能力和法治水平的考验[5] 。所以,为确保地方政府紧急状态下的理性行为,必须将相关责任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避免各职能部门出现职能不清、权责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同时为了规范各职能部门协同合作、避免出现部门分割、各自为战的现象,也需要以法律形式予以规定。其次,非政府组织的权利的授予与制约,也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这也既是对非政府组织的一种正向激励;也是对其进行严格的制约和监督的一种最有效途径。最后,地方政府还应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日常紧急事件报警、接警、出警、处警的各种行为,使得从一般紧急事件响应到重大紧急事件响应都走上法治化的轨道。

6. 加强对捐助资金监管
首先地方政府财政机构应定期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向社会公布社会捐助资金的账目,使每一笔收到的捐款、每一笔捐助资金的支出都要让捐助者和民众看得明明白白。因为公开捐助资金的信息是实现民众对捐赠资金使用监督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地方政府监管、提高捐款募集机构公信力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地方政府审计部门定期对社会各界捐款的使用进行审计,反腐机构可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和信箱,鼓励知情者向检察机关举报捐助资金被挪用或贪污的行为。最后地方政府在拓宽捐助渠道,允许企业和个人设立私人基金会的同时也应重点明确募捐发起人的资格和条件,明确捐助人和受助人各自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加强对社会募捐的行政监管和调剂。只有这样才能首先保障公众知情权,体现对每一位捐助者的尊重,才能有效保证公众参与捐助的热情;其次,只有这样也才能给社会捐助资金管理部门以压力,督促他们加强管理,杜绝贪污和浪费的漏洞。

三、结论

总结地方政府在应对南方冰雪灾危机中的经验教训后,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同时突发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危机管理问题也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众多方面。因此,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只有在地方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地战胜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危机,将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才能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来源:行知部落

参考文献
[1][4] 谢俊红. 从重庆711事件透视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05.
[2] 丁元竹, 等. 中国2010年风险与规避[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4: P278
[3] 苗兴壮. 超越无常: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建构[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P287.
[5] 房宁, 负杰. 突发事件中的公共管理[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 P229.
倍酸公关十大网络公关之一,国内颇具竞争力的网络公关公司之一,专注于政府企业危机公关的处理,以危机公关、舆情监测、整合营销为主要业务的服务机构,业务微信:beisuan123。

公关公司导航:危机公关  上海公关公司  北京公关公司  深圳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