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随着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的推进,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具体举措,必将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等方面发挥重要而有效的作用。
应急管理,顾名思义,是对紧急情况、突发事件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对突发的紧急事件进行控制、救援,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降低由此而来的损失和危害,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次生问题,包括现实社会的和网络舆情的,尽一切努力消弭群众的心理创伤、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如果从字面理解,应急管理只是一种阶段性的、应激反应性的紧急应对措施。对于社会安全这一社会系统工程来说,仅仅凭借阶段性的、应激反应性的办法显然是不够的。因此,现代社会的应急管理有必要引入危机管理的理念,扩大应急管理的内涵与外延,以更深、更广的层面把握好应急管理工作,把应急管理纳入危机管理的范畴,危机管理也理应涵盖住应急管理的全部内容。
危机管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各种危机频频出现,爆发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日常现象。因此,各国政府都把危机管理看作是对一个国家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维护社会稳定能力的一种严峻考验。学界也把预防危机、应对危机、提高危机管理能力作为重要课题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探讨。
危机管理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是新兴的,但作为一种理念,其实在我们中国古代先人的头脑中早就存在了。梳理现代危机管理科学的研究脉络,其体系架构,从危机演变过程看,一般可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恢复重建期;从危机管理过程看,一般可分为预防、治疗、休整或预警、反应、恢复三阶段,实际上就是对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的管理。这三个过程或三个阶段,在我们古代先人的头脑中早就有了意识或概念,即事前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事中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后的亡羊补牢,犹时未晚。尽管中国人早就有了这种意识或概念,但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现在有必要补上这一课。
按照危机管理的三阶段来看,应急管理只是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阶段,是一个十分重要且不可轻视的必要阶段。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只有立足于危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在事前防危机、事中化危机、事后转危为机的全过程做足功课才能将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才能成功战胜风险、维护社会秩序安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一、事前的居安思危。良医治未病,事前的有效防范是最大的安全保障,未病之前的预防也是最节省成本的管理。在社会平静的时候,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慎重行事,把将要干的事有可能形成的次生问题想周全,不要贪图一时简单省事造成事后的大麻烦,不要被眼前的、局部的平静所迷惑。表面风平浪静,下面也许是波涛汹涌。只有居安思危才能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二、事中的果断决策。危机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舆论轰动性,同时也给决策指挥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古人讲为将之道,当治其心,指的就是在现场解决危机事件的决策者、指挥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置危机的能力,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指挥员的临场状态直接影响到执行人员的执行效果。危机是一种非正常的、极为特殊的情况,因此,在这种特殊时空情况下处置突发事件,应该允许采取不同于正常情况下的程序和办法,不能过于书生气。指挥员要勇于果断决策。当然这需要制度保障。
三、事后的转危为机。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汉学家的指点下,曾对中文的危机一词作过颇为著名的解释。他说中文的危机有两层含义,危就是危险,机就是机遇。由此可见,对待危机事件也要运用辩证思维,处置得好就是机遇,处置不好就是危险。对危机事件、突发事件处置失误,有可能造成人心不稳定、社会不稳定;若处置得当,反而会提高政府威信,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危机的应对能力。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体现了我们的先辈们正确对待危险和机遇的辩证关系,要创造条件转危为机。当然功夫在平常。(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李瑞清作者为南开区委政法委书记)原标题:应急管理的基础在于危机管理
公关公司导航:危机公关 上海公关公司 北京公关公司 深圳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