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酸公关 读过几年书的人大概都知道鲁迅学习不好,弃医从文的故事。但他本人的回忆是,那年在日本留学观看了一部幻灯片就是从此开始,他决定不再去救治人的身体,而是要去拯救灵魂。我们这里要讨论的不是他的弃医从文故事,而是他被观看的电影内容和心理学分析。
那是电影刚发明的早期,鲁迅就观看了一部时局短片,那时候的日本人已经知道如何利用新的媒介来宣传。
二战期间,更是宣传电影的爆发期。无论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尤其以希特勒御用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为楷模,简直是宣传片的鼻祖级人物。
宣传这个在英语里是Propaganda,特指政治宣传,有着贬义的含义。但美国人做起宣传来也不含糊:
美国在二战时期,也拍摄了不少宣传片,以鼓励士兵在前线英勇作战。
战后,为了知道宣传片的成本效益,也就是说花了那么多钱,到底有没有起到作用。于是,美国陆军有关部门就开始做调查研究。
然并卵,电影并没有增强士兵为国而战的热情。以好莱坞的水准,应该比XX大业强吧。但士兵知道电影用于宣传,产生了抵触心理。于是造成了宣传效果的贬值。
到此为止,很多研究者也可能就停止了,或者草率地直接得出个毫无效果的结论。但事实上,你想的太天真了!
9个星期后,心理学家继续跟踪了看过电影的士兵,发现他们作战起来比没看过电影的更有热情。WTF!怎么回事?我们稍后解释。
除了这种用于激励士兵作战的宣传片,平常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主旋律片。好莱坞制作的就很多了,我们国家制作的也不少,前段时间的《建X大业》系列,还有《战狼2》这样子的。很多不热血的人对之并不感冒,他们以为,这种主旋律影片,想必大家知道其宣传的目的,因此看的人不多,即使是被看过,大概也不会信以为真吧。
其实,你还是太天真了,看完电影去豆瓣打个差评,以为这就是你对电影的一种批判?在网上吐槽两句,以为这就能够抵消电影对你的影响吗?
一般来说,我们对于一个东西的记忆往往随着时间增加而越来越模糊,如碳十四一样逐渐衰变。但为什么那些起初以抵制情绪观看电影的士兵们,时隔许久之后却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呢?
当时负责给美军做调查的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Carl Iver Hovland)也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他干脆将其研究结果称之为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就是说,那些士兵会渐渐忘记信息的来源,而记住了信息的内容。该效应讲的就是人们容易忘记来源,而会记住内容的学说。
学术一点说就是:
人类对目的来源的认知要比对表达论据的认知减弱得更快
来自罗尔夫•多贝里《明智行动的艺术》一书
怎么理解呢?例如,我觉得西班牙电视里的广告都特别垃圾和弱智。但这个观点不是我说的,好像是某位朋友告诉我的,而这个朋友的观点也可能是别的人告诉他的。我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就经常会说起这个话,全当是我的观点了!
我们经常在说话的时候顺口就来一句俗语或者成语,这些来源我们大概都不知道,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外强中干等(前者出自《伊索寓言》,后者出自《左传》),或者我们对于一个事情/人的描述直接就涵盖了道德指责,如女博士,文艺青年。
在我们忘记了信息来源的时候,我们记住的信息内容往往成为了我们赖以评判世界和社会的基础。就像是陈冠希一词的自然联想。
所以再看主旋律片、看春晚时,就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就像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自从受精开始,人在睡眠中被教育和灌输、被洗脑。我猜,赫胥黎才是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以睡眠者效应来命名此现象的初衷(没仔细调查具体的命名依据)。
罗尔夫•多贝里在《明智行动的艺术》中给出了避开睡眠者效应的方式,我加以补充总结为:
第一:不接受你没有要求而得到的建议,即使对方说这是为你好(怎么不找个女朋友啊?关你屁事!)。
第二:尽可能不看、不听这些宣传影视,广告和新闻联播,即使会造成和周围人没有共同话题聊的局面(这东西补肾!关我屁事!)。
第三:当脱口而出一个想法或观点,请三思:谁说的?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目的?(静静在哪?容我想想!)
公关公司导航: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南京公关公司 重庆公关公司 长沙公关公司 武汉公关公司 苏州公关公司 郑州公关公司 天津公关公司 西安公关公司 合肥公关公司 宁波公关公司 济南公关公司 长春公关公司 无锡公关公司 福州公关公司 石家庄公关公司 哈尔滨公关公司 佛山公关公司 沈阳公关公司 南昌公关公司 昆明公关公司 大连公关公司 南宁公关公司 贵阳公关公司 倍酸公关客服 倍酸公关舆情监测 倍酸公关产品 倍酸公关新闻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