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酸公关环保组织起诉三大外卖平台事件持续发酵,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官方媒体均介入到这一由民间NGO环保组织引发的社会舆论场当中,已经构成年内的重大公众议题。
环保议题向来是企业公关的敏感议题,尤其在中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档口,这一议题的研究对相当多企业的公关都具有持续关注和仔细研讨的价值。有鉴于此,PR研究院将对此引发的环保议题从公关层面进行一次案例剖析。
那么,环保公关的正确姿势是什么?三大外卖在该事件中的公关该打几分?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
(1)环保公关的立场问题
环保是重大的公众关切,但处在不同层面的人,思考的角度和所站的立场是截然不同的,普通人、企业、政府机构、NGO组织、媒体,他们关注环保议题的出发点有着显著的区别。
对于我们普通人,环保是生存权的问题;
对于生产经营的企业,环保是发展权的问题;
对于政府机构,环保是公共管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对于NGO环保组织,环保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物种多样化的问题;
对于媒体,环保是上述所有的问题。
而且,环保是双向的要求,不是单向的要求。
比如,普通公民为了自身的生存权关注环保议题,那么就应该主动增强环保意识和践行环保行动;生产经营的企业为了谋求发展权关注环保议题,就应该主动履行环保责任、向可持续经营的方向持续改进;政府机构为了公共管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关注环保议题,就应该制定规则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施行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NGO组织关注环保议题,就应该向社会提出环保解决方案。
公关的本质就是要关注和解决公众关切,所以企业做环保议题的公关,应该综合考虑到上述所有社会群体的立场(即他们的环保权利诉求),而不仅仅认为自己的环保权利诉求就是对的,别人的环保权利诉求就是矫情,也就是说,外卖平台的公关起码应该秉持欢迎NGO组织的环保监督和提出改进意见的态度,这反映了企业是否尊重别人的立场或者说尊重他们的环保权利诉求。
从这一点上来对三大外卖平台的公关进行评分的话,结果基本都是负分,滚粗;如果也对媒体的舆论引导来进行评分的话,我的评价大概就是媒体都在做选择题,但其实这是一道问答题。
(2)环保公关的误区问题
当下环保议题最常见三个问题是讳疾忌医、因噎废食和双重标准。
所谓环保不能讳疾忌医,是说企业不能因为别人说你不环保,你就不高兴、就打击报复、就转移视线回避问题,这是不对的,企业应该坦诚地面对问题、面对社会关切,并主动和社会相关各方沟通找环保药方,在生产经营方式上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改进。比如说,现在有一篇文章说《外卖在毁掉我们的下一代》,这种说可能比较夸张了,但它反映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企业就应该重视,但现实是企业推送了大量的类似《毁掉下一代的不是外卖而是片面的环保观》、《外卖毁灭下一代?呼吁环保也不能没智商》的文章,甚至官方媒体也这么搅混水,这就实在说不过去了,你们置公众关切于何地呢?
所谓讲环保不能因噎废食,是说不能因为某项生产生活方式不环保就绝对禁止,而是要持续改进,让其尽可能地环保。比如说,人们开车不环保,那么干脆不让人们开车了,这是不对的,开车是人们正当的吃穿住行等生存权的一种,你不能因为不环保就把这个权利给剥夺了,而是应该鼓励环保的出行方式或者发展新能源,让开车尽量环保;穿衣服、穿鞋也不环保,衣服和鞋里面有塑料,总不能大家都坦诚相见吧?或者穿上两片树叶?所以环保不能搞绝对化,不能因噎废食,一禁了之。
所谓环保不能双重标准,是说环保议题对所有人都要公平对待,无论新经济还是传统经济,无论是国企还是外企,无论是污染了水还是污染了空气、土地不能认为传统企业不环保就是真的不环保、就罪大恶极,互联网新经济不环保就是假的不环保、就天经地义,这都是双重标准问题。比如说,比特币矿机工厂环保吗,那么多矿机同时工作,白白地浪费电力资源,他们生产了什么,给社会做了什么贡献,为什么就不给关闭?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被投诉不环保,环保部门是否应该去督查,去找他们谈话?电商每天使用那么多包装,环保吗,环保部门是否应该督促他们或制定相应标准要求增加环保包装的使用量?
对此,这次的三大外卖的公关中,他们分别进入了这三个误区,然而他们的一些行动还是值得表扬的,这让我很纠结怎么给他们评分:
一是他们对这次事件的反应非常的激烈、可以说很不高兴,但他们也在听取环保组织的意见、进行环保方面的改进,比如蓝色星球等等,还举办研讨会商量怎么改进,这些是好的公关行动;
二是他们把话题引导向了外卖不环保的观点是片面的环保观,变成了批评环保组织们矫情,这种舆论导向是在激化矛盾,不可取也不足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站在尊重消费者生存权的角度来为自己和消费者辩护,要主打外卖不够环保但不能因噎废食这张牌,这次事件本身具有危机成分,最忌讳的就是激化矛盾、刺激情绪爆发,享受了口舌之快收获了10万+的文章,但本质上还是新京报所说的不管对错,只顾比烂,三观正常的人基本上都不会被片面环保观的观点洗脑的;
三是很遗憾的是,在此次公关中,我们看到了互联网经济在诉求自己的优越性,以新经济自居、以促进就业自重来干预环保议题的舆论方向,妄图在环保问题上搞特殊身份,对于这种做法,公众可能不会觉察,或者即便觉察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但作为专业公关人,我劝你们的这点小心思最好还是收一收比较好,因为我们要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需要大家共同的自觉,你们懂的。
总体上,给三大外卖平台的公关打40分吧,剩下的60分是给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的,他们能够用法律的手段来关注和提出解决环保议题的意见,说明中国的NGO组织成熟了,他们的公关及格了!
作者系PR研究院发起人,《无公关,不品牌》作者杜鸣皓,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关公司导航: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南京公关公司 重庆公关公司 长沙公关公司 武汉公关公司 苏州公关公司 郑州公关公司 天津公关公司 西安公关公司 合肥公关公司 宁波公关公司 济南公关公司 长春公关公司 无锡公关公司 福州公关公司 石家庄公关公司 哈尔滨公关公司 佛山公关公司 沈阳公关公司 南昌公关公司 昆明公关公司 大连公关公司 南宁公关公司 贵阳公关公司 倍酸公关客服 倍酸公关舆情监测 倍酸公关产品 倍酸公关新闻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