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海尔危机。
6月16日《北京商报》报道,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出席某商业论坛时自曝裁员计划,将在去年基础上再裁1万人,且裁减对象以中层为主。
张瑞敏称,去年初海尔员工数量是8.6万人,到年底减少至7万人,裁员1.6万人,若今年再裁1万人,则两年裁员2.6万人。消息一出,舆论大哗。
如此大规模裁员,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海尔社会责任体现在哪里?不少媒体这样问。随后,媒体méi-tǐ开始向海尔为什么大裁员、大裁员背后折射出海尔什么样的危机方向延伸,并最终蔓延至对海尔企业战略质疑,海尔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的步子是不是迈得有点大?海尔小微公司到底是什么样一种模式?疑问不绝于耳。显然,这一切都是海尔没有预想到的,也是不想看到的。舆论主流认为,海尔企业转型风险极大,有可能导致海尔万劫不复。有人认为根结在于张瑞敏,张越来越不像一个企业家,越来越像一个演讲家、政治家。有人得出结论:海尔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战略不进行修正,怎么解释都没用。
综观媒体报道,可以清晰地看出媒体对海尔危机的报道呈现如下导向:
海尔大裁员,如果是主动裁员,则失职于社会责任(国家明确规定,一次裁员20人必须经过劳动部门批准);如果是被动裁员,则折射出海尔经营与战略不被员工认同造成人员流失。
海尔小微公司到底是一种什么样模式?没有人说得清楚,转型后的海尔看起来更像一个农贸市场。
海尔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风险巨大,中国企业最大的优势是制造,如果制造优势也没有了海尔还有什么优势?
海尔这些年不断地折腾,不断地推出新概念、新战略、新模式,但是,海尔新模式高产的几年恰恰是海尔营收、盈利衰退的几年,美的、格力和海尔的差距越来越小,不排除未来3年超过海尔的可能。
显然,媒体关于海尔大裁员的报道,对海尔企业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本来是张瑞敏自鸣得意的大裁员,结果竟引发一场对海尔战略的大批判,这是海尔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再看乐视危机。
乐视危机,缘起于国家广电总局一纸通知。
7月17日,媒体突然传出一则新闻:《乐视网被总局点名严重违规,与集成服务牌照方合作被中止》。传闻称,广电总局针对互联网电视及机顶盒下发监管令,其中一条要求牌照方对于总局正在查处的严重违规互联网企业,不要与之合作。该报道揣测,乐视网即是广电总局点名批评的互联网企业。随后,媒体开始广泛关注国家广电总局的通知,可能给彩电行业尤其是视频网站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业界一般认为,广电总局的整治对既涉及视频网站又涉足硬件产业的企业影响最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当属乐视。随后,乐视网股价大跌,以至于不得不紧急停牌。
媒体对国家广电总局整治互联网电视市场的报道,后来逐步发展为乐视遭到广电总部围剿。业界解读认为,乐视电视盈利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依仗互联网视频内容,这也是乐视一直以来宣传的重点,现在国家广电总局对进口大片实施打压,乐视首当其冲是受害者,这就意味着乐视一直以来宣称的优势不复存在,因此未来其电视业务发展前景堪忧。甚至有媒体认为,不排除出现消费者要求退还服务费的可能,让乐视雪上加霜。
危机事件对当事企业的影响
裁员危机对海尔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媒体质疑张瑞敏大跃进式的战略转型将海尔置于巨大风险之中,非成熟企业家应有之表现。同时质疑海尔企业战略,比如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全球并无成功先例,海尔能成功吗?小微公司模式将一个完整的海尔分割成2000个小微公司,如何控制如此众多小微公司给管理带来的风险?遗憾的是,针对媒体及业界质疑,海尔几乎不做正面回答,依旧一幅爱搭不理的样子,反而被媒体解读成海尔事实上默认了质疑。
因此,此次裁员风波,堪称海尔近年来诸多危机的一次集中暴露、爆发,公众、投资者对海尔的信心受到空前打击。
乐视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同样巨大,导致其股价连续两天跌停。实际上,对股价的打击不是最大的伤害,社会对乐视盈利模式的怀疑,才是乐视最大的危机。
乐视超级电视一直以软件+硬件新盈利模式开创者自诩,声称将颠覆传统彩电行业格局,其信心即来自于背靠乐视视频网,乐视网股价备受追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乐视为投资者描绘了一个看起来很美的钱景。一旦乐视网优势不复存在,乐视股价将失去上涨动力,乐视电视就失去了消费者购买的理由。因此,媒体及消费者对乐视模式的怀疑和动摇,才是对乐视最大的打击。
两企业危机管理策略分析
以上是两起危机的来龙去脉,以及对当事企业造成的巨大影响。那么,面对危机,两家企业是怎么做的呢?他们的对策对于危机的管理和引导是不是有效?
先看海尔。
6月16日《北京商报》发布张瑞敏自曝裁员计划后,引发媒体及业界广泛关注,分析认为,海尔所谓大裁员严格来讲不能叫裁员只能叫减员,裁员是企业主动行为,而减员则包含非主动行为。如果是大规模裁员,海尔要承担政治chéng-dān-zhèng-zhì风险。第三天,海尔官方声明称非主动裁员,所谓裁员cái-yuán是公司创新转型的必然结果。
但是,媒体的关注并未因为海尔声明而停止,在接下来的近两周时间内,媒体关于海尔裁员的报道,开始转向怀疑海尔企业战略,对其未来发展表示担忧。遗憾的是,面对媒体的不利报道,海尔一直以来强大的危机公关能力瞬间失灵,以至于听之任之,任由媒体评说。
其中有一个背景原因不得不说,2014年初,海尔宣布停止向传统媒体投放广告,广告投放向新媒体倾斜。而这一次关注海尔危机的,恰恰以传统媒体为主。可以想象,当传统媒体不再和海尔发生利益关系,他们对海尔危机的报道将无所顾忌。
站在危机管理的角度看,海尔此次危机以完败告终。
再看乐视。
在这场广电总局因封杀盒子而导致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危机事件中,乐视危机公关同样无出色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动挨打困境。起初,乐视只是小心翼翼地表示广电总局的行动并非针对乐视一家企业,并称乐视和CNTV合作仍将继续。后来,乐视又违心地表示从长远看,广电总局的整治对乐视是一件好事。如此危机公关,对扭转当时舆论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7月17日晚,乐视发布停牌公告,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股价惯性下跌。随后,乐视发布澄清公告,称2014年7月17日部分媒体刊登的《乐视网被总局点名严重违规,与集成服务牌照方合作被中止》报道,部分内容与事实不符,可能会误导投资者。
乐视危机的转机出现在7月18日。7月18日,乐视召开投资者说明会,包括贾跃亭董事长在内的高管以现场、手机、视频连线等形式出席。乐视网重申商业模式不变,并表示对广电总局政策的理解,甚至宣布和中宣部党建网一起打造的党建频道正式上线。随后,乐视股价止跌反弹fǎn-tán。
乐视的危机公关并没有就此停止。7月23日,乐视网宣布与重庆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至此,乐视网舆情危机算是告一段落。
所谓危机公关,即通过传播内容、媒体关系等一系列综合运作,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信息带来的影响。危机公关能力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只会传播正向信息而不会进行危机管理的公司是危险的。
但是,危机是分等级的,好比病有轻重一样,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愈,也不是所有的危机都能公关。有些危机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影响力,也会留下后遗症,对企业产生潜在的持续影响。
综合来看,海尔和乐视上述危机,属于中度危机,虽然不至于毙命,对企业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很大。以乐视为例,虽然涉险过关,但是,很多投资者对乐视股票信心受到打击,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乐视模式的潜在风险。
如果对海尔危机进行总结,可以说,海尔此前声明今后不再向传统媒体投放广告是一个极大的失策,你可以真的不向传统媒体投放广告,但是你完全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广而告之。这下好了,危急时刻传统媒体对海尔毫不留情,让海尔实实在在地领教了一回传统媒体的厉害。
今天,新媒体快速成长,越来越多人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交流,但是必须看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仍然来自传统媒体。就在官方7月29日公布周永康事件的当天,财新传媒即发布长达6万字的调查报道《周永康的红与黑》,让公众惊叹,新媒体纷纷转载。相反,如今新媒体虽然备受追捧,但是,其传播基本上仍停留在段子、隐私、传言的层面,鲜有大手笔重量级作品出现。
事实上,传统媒体扮演了新媒体内容输送者角色,如果没有传统媒体进行内容输送,恐怕新媒体只剩下段子和笑话了。
结论是:对于那些身处剧烈变革中的企业,在注重新媒体关系建构的同时,一定要兼顾传统媒体利益,万不可顾此失彼。载体固然重要,而内容更重要。
公关公司导航: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南京公关公司 重庆公关公司 长沙公关公司 武汉公关公司 苏州公关公司 郑州公关公司 天津公关公司 西安公关公司 合肥公关公司 宁波公关公司 济南公关公司 长春公关公司 无锡公关公司 福州公关公司 石家庄公关公司 哈尔滨公关公司 佛山公关公司 沈阳公关公司 南昌公关公司 昆明公关公司 大连公关公司 南宁公关公司 贵阳公关公司 倍酸公关客服 倍酸公关舆情监测 倍酸公关产品 倍酸公关新闻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