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建筑施工企业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媒体环境,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应对妥善应对媒体报道和网络舆情,企业塑造和维护良好品牌形象。建筑施工企业应扎实做好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在企业和舆情设立重重防线,同时也不应当对舆论监督设防,要加强新闻媒体和新媒体的交流沟通,注重沟通交流应对的技巧和方法,动引导媒体宣传的舆论导向,将有可能演变为企业危机的突发事件消弭于无形、化解于无物。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突发事件 舆情应对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建筑施工行业是一个支柱产业;同时,从社会对建筑业关注程度和建筑业自身的特点来看,建筑业又是一个极容易成为话题中心的行业。
在中国建筑施工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和新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建筑施工企业正处于更具攻击性的竞争对手和更为复杂多变的媒体环境中。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应对媒体的报道、面对大众的质疑,如何做到转危为机,将损失降到最低?这些问题是建筑施工企业塑造和维护良好品牌形象的关键,也是国有施工企业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设防or不设防
据公开资料显示,除去近万种报纸和杂志、数千个广播和电视频道等传统媒体,目前我国有将近500万个网站,6亿多网民。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企业的一举一动几乎都在媒体和网民的密切关注之下。一则报道,往往会使一个企业迅即成为社会舆沦注目的热点和焦点,而一条负面消息的传播可则以引起难以估计的负面影响。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建筑施工企业的种种突发事件,经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各平台媒体的报道披露,往往会引发舆情危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社会公信度和品牌美誉度。建筑施工企业惧怕新闻媒体的曝光,所以必须在企业和媒体之间,设立重重防线,防止安全事故、质量事故等等不利于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利于企业品牌建设的消息泄露,以防家丑外扬,影响企业形象。
但是对新闻媒体和网络设防,以求保持和他们的距离,这只是建筑施工企业一厢情愿式的美好愿望。在与新闻媒体和新媒体的交流沟通中,距离还可能产生隔阂、误解、猜疑,甚至对立。保持距离并不表明在某些时候,新闻媒体会将建筑施工企业作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不加关注,哪怕建筑施工企业对自己说:隐藏得深些、深些、再深些。因为企业突发事件,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类与社会群体有关的非常态的事情,体现了一种非常态,不可避免、不可预知性。
2011年7月,湖北省某建筑企业在东湖风景区一项工程发生严重电梯垮塌事故,迅速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起初,施工企业采用了严防死守的处理策略,采取的方法是:封锁消息、拒绝采访、威胁记者。以如此强硬的方式,应对新闻媒体,在全国恐怕并非独此一家;以如此强硬的方式,应对企业突发事件,也把这个企业置于万民所指、不可挽回的境地这就是防记者的结局。
做好这些,可以不设防
虽然同样属于高危行业,但是建筑业发生突发事件的几率,与矿山、交通运输相比,却相对较小。然而,产生突发事件几率较小,并不等于不会发生。由于行业的性质、由于管理粗放,同样也由于建筑队伍庞大,要做到不出点事故,是相当困难的。当事故发生后,采取恐吓记者、阻挠采访等手段,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而且是不明智的。这样只会将企业推向更难以控制的窘境。事故发生后,企业采取种种方式加以阻挠,甚至威胁记者采访,那么,正说明这个工程是存在问题的。
据了解,上述建筑施工企业因为垮塌事件,受到数年内不得在事故发生地进行投标的处罚。与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品牌受到的重创相比,媒体记者的过度防备使企业付出了不该付出的代价。
面对企业突发事件,传统依赖人际关系的媒体应对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塑造品牌的需求。面对事故,有的施工方按照传统思维费尽心力搞定记者,但是仍然有媒体将事故公诸于众,甚至在新媒体上广泛传播。道理很简单:因为媒体不是我们建筑施工企业能掌控的,因为突发事件是社会公众所需要了解的。新闻媒体有让社会公众了解事件真相的权利、社会公众有获知事件真相的权利。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舆论的力量远远超出建筑施工企业的想象。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新闻线人、新闻热线、新闻采访车无处不在。一般来说,除政治新闻外,普通的都市新闻或者生活新闻,要防止记者采访、防止记者了解事件真相是困难的,甚至是难以做到的。设防已经无益于企业对突发事件的解决,反而有可能将事件激化,加剧事态的严重性。企业向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封锁消息,而让局部的、片面的,甚至是反面的信息流传,是竞争对手想要看到的结果。笔者认为,在沟通感受上建筑施工企业要对新闻记者不设防,要对新闻记者表现出企业处理突发事件的诚意,表明企业是欢迎媒体监督的、欢迎媒体报道的,以此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建筑工地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新闻,即使发生了事故,也要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尤其是大企业,要表现出大风范。与其让媒体为了达到报道的目的,通过种种途径、带有主观选择性地报道企业突发事件,何不如采取主动的态度,把媒体想知道的告诉记者、把该让媒体知道的告诉记者,以免种种道听途说、泥沙俱下、以讹传讹,造成更大的被动。
当然,企业掌握主动权、引导舆论导向,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以便于做到准确判断、快速反应、沉着应对、掌握主动。
设防靠不住,关键看技巧
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应对媒体的宣传,将如何面对媒体受众的质疑,如何将有可能演变为企业危机的突发事件消弭于无形、化解于无物,甚至主动掌握媒体宣传的舆论导向,是一个值得认真加以探索的课题。
快速反应。首先是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以便于做到准确判断、快速反应、沉着应对、掌握主动。要建立完善的快速反应机制,采取快速有效的方法,影响和引导媒体、公众的舆论走向。具体地说,这种快速反应机制应包括:快速重视危机;快速成立危机公关小组;快速确定新闻发言人;快速发布公开信;快速召开新闻发布会等等。
主动出击。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一时情况不明,社会上往往会出现一段信息真空期。而时效性是新闻发布的第一要素,谁先站出来说话就会有效填补这一信息真空,给人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企业最好在第一时间站到前台,介绍事件的基本情况,对公众进行必要的提醒。至于
具体细节,企业可以视情况来决定是否披露。具体操作中,要本着把坏事办好、好事更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采取新闻发布会或者类似于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必要时准备好信息准确的新闻稿,及时提供信息。
换位思考。要尊重新闻媒体的行业特点,努力为媒介提供客观的、及时的并具有新闻传播价值的信息。同时要尊重新闻记者地位的独立性。具体操作中,要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报道事件的真相、有利于树立的企业形象为原则,与记者和相关媒体始终保持良好的关系,善于利用、引导媒体传播向社会公众发布准确、全面而尽可能有利于维护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的信息,以控制危机。
统一口径。突发事件发生后,企业内部很容易会因自身陷入信息混乱状态,而导致对外发出混乱无序、互相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声音。如果这样,会导致一些媒体进行不准确的报道,从而引发新的危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企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由企业新闻发言人或指定的新闻发言人统一协调发布信息的工作,统一宣传口径,配合媒体宣传,告诉媒体我们的企业发生了什么、我们正采取什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
有的放矢。企业在对外信息发布过程中,发表信息的内容应该针对新闻媒体的特点,传播的内容要让公众听得懂,满足他们最主要的信息需要。如果涉及专业性问题时,发布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行话、术语,而要用带有感情色彩、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这样才能让媒体、公众有效获取、理解企业发出的信息和表达的态度。另外,对于不同的公众或消费者,企业要说不同的话,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内容。因为目前媒体在向分众化方向发展,不同的媒体有它所侧重的不同受众,而不同受众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关注角度和关注重点。企业要取得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就需要满足这种不同的信息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传播。
在发生突发事件后,谁掌握了媒体运行的规律,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就能避免媒体事件,化险为夷;准忽视它,随意处置,听之任之,谁就会陷入舆论困局,就会被撞得头破血流。所以说,无论是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发展角度,还是从社会需求角度来说,企业都要高度重视与媒体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当突发事件或危机发生时,这种媒体公关就显得尤为必要。
公关公司导航: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南京公关公司 重庆公关公司 长沙公关公司 武汉公关公司 苏州公关公司 郑州公关公司 天津公关公司 西安公关公司 合肥公关公司 宁波公关公司 济南公关公司 长春公关公司 无锡公关公司 福州公关公司 石家庄公关公司 哈尔滨公关公司 佛山公关公司 沈阳公关公司 南昌公关公司 昆明公关公司 大连公关公司 南宁公关公司 贵阳公关公司 倍酸公关客服 倍酸公关舆情监测 倍酸公关产品 倍酸公关新闻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