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从广告公关的角度,看《舌尖3》口碑崩盘的必然

倍酸公关

不得不承认,比起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来,它的第三季已经遭遇观众口碑全面崩盘

这个崩盘体现在评分上,就是豆瓣评分只剩下4.5分。

《舌尖上的中国3》现在遭遇的最大困境就是全民吐槽,名人在吐槽他,比如作家冯唐。

普通网友也在吐槽它:

是的,也许舌尖的官方可以举出很多反例,说他们并没有遭遇崩盘,比如他们的收视率依然达到1.7%,他们推荐的章丘铁锅已经卖疯了,这样的事例毫无疑问是真实存在的。

可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为什么它的口碑会崩盘?从第一季时的全民都夸它到现在全民都吐槽它?相信舌尖上的中国3剧组也一定很委屈。

可是如果从广告公关的角度,把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当成一个产品,那它的口碑崩盘就很好理解了。

首先,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推出之前,有没有作过认真的市调分析,有没有作过详尽的消费者心理分析,他们真的知道现在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美食节目吗?有没有针对同行业中的竞争者和优胜者作过调查分析?在作一个产品之前,这些起码的分析应该有吧?

很遗憾,从目前已经播出的几集中来看,舌尖上的中国3并没有作这些功课。

其他调查分析可以不作,可是连消费者的需求也不去调查分析,就真的要老命了,要知道,在广告公关行业中,任何一个产品,任何一个策略,任何一个创意,都是需要去进行消费者需求心理分析的,只有用大数据和趋势图作出详尽可的分析来,才能为下一步的产品研究打下基础。

可以说,没有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形成报告,就已经决定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与消费者的需求是明显脱节的,造成的结果就是消费者明明要一杯咖啡,可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端上来的只是一杯又一杯的热水。

其次,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产品定位上也有问题,而且还是大问题。

广告公关行业的从业人员都知道,任何一个产品,都需要提炼出其独特的定位,定位要清晰,定位要准确,不能模糊,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定位到错误的位置,这些基本常识,舌尖上的中国3剧组难道真的不懂吗?

就拿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来说,他们其实在之前的第一季和第二季中定位相当成功,那就是通过一道道美食,来传达背后的情感诉求,通过情感来打动人,当然,通过画面来让人看饿也是必须的,只有让人看饿了,人们才会被背后的情感诉求所打动,这些诉求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家国。

显然,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定位是相当清晰的,就是做一档有中国味道的美食节目,他们也成功了,可是在第三季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定位。

那第三季的定位又是什么呢?用他们总导演刘鸿彦的原话来说就是:增加美食的文化感和历史感,对中国菜肴前世今生进行溯源。

问题是,这样的定位并不被观众所接受。

没有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又改变了产品原本的定位,那么舌尖上的中国3到底想达到怎样的目的呢?我想,他们不想去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是觉得可以挖掘消费者的未知需求,进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他们想作美食节目中的苹果公司。

目标够大,也够有气魄。可是舌尖上的中国3真的知道苹果公司的引导需求秘密吗?它们的产品之所以能引导消费者的,那是因为他们的产品足够简洁,产品线也足够简洁,简洁之美,才是苹果前几代产品被疯狂追捧的原因。而简洁的背后,却有着乔布斯太多的偏执努力。

可是,我们并没有在舌尖上的中国3看到类似的简洁,相反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反而冲淡了真正要传达给消费者的东西,让消费者不知道他们到底要说什么,从而犯下产品诉求模糊的大忌,消费者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到底能满足怎样的心理需求呢?很显然,舌尖3给出的解决方案很不明确,消费者会为此买单么?答案不言而喻。

对消费者需求不去调查,又改变产品定位,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不明确,那么在具体的产品策略和梳理上,自然也是问题多多。

第一个问题就是产品目标太过宏大,这源于产品经理视野太高,对具体问题缺乏洞察力。

打个比方,本来这个产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某一个生活需求,或者是某一方面的情感需求,可是这个产品经理偏偏想让这个产品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或者承担解放全人类的宏大使命,目标与产品本身出现了偏差。

舌尖上3本来就是传达中国美食背后的情感诉求,可是从情感加码到文化层面上来,步子迈得太快,同时又缺乏细节把控能力,显型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扯着蛋了。

关于这个方面,我们只讲一个细节:

第一集中出现了那么多器物,有云南的石板石锅、陕西的七孔穿山灶、章丘手工铁锅、四川青堤候士平的刀、济南李士贞的刀、银杏木砧板、淮扬刀法、陕菜花打四门、四川泡菜坛,还出现了一个餐具设计师张宏和江西老段让德国人尝豆参,可是请问,这跟美食有关吗?只有做出来的菜才能打动人啊!

在这里,显然舌尖3剧组并没有把握住产品的核心要点,主要功能忽略了,相反一再强调产品的次要功能,从而严重与消费者的需求不对路。

在这里,舌尖3官方始终没有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食器之美才能让食物有归家的温暖,中间的情感联系是什么?很显然,这样的情感联系是苍白,也是不足以服人的。

在这里,我们不妨试着提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滋味啊,我们熟悉的一粥一碗,一锅一瓢,都是因为那种熟悉而又温暖的味道,才让我们记住的。中国的美食,不是在于器物有多好,而是于那种记忆中的滋味。

可是,舌尖3在第一集中并没有提炼出滋味这个要点,从而让长篇大论的器物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让消费者会觉得:我要看的是中国传统美食,以及背后的情感记忆,而不是这些器物。

可以说,就舌尖3这个产品而言,给产品去包装上一堆华丽的文案,可是却经不起大众的推敲,说白了,就是文案架不起产品的单薄苍白,于是一起崩盘了。

产品本身有问题,但是舌尖3的文案本身也太浮华,结果写出来的,都是带着无比的套路感的文案,用力太过度,结果都变形了。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看舌尖3的这段文案: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让中国饮食依时而变,智慧灵动,中医营养摄生学说创造了食材运用的新天地,儒家人伦道德则把心意和家的味道端上我们的餐桌。

淘洗历史,糅合时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天地间升起烟火,用至精至诚的心意烹制食物,一餐一食之间,中国人展示个性,确认归属,构建文明,理解和把握着世界的奥妙。中国饮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宽广的时空中,以感恩之心去领悟食物给予我们珍贵的滋养,《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继续近观饮食之美,远眺中华文化的魂魄。

是不是言之无物?假大空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只问一句:有具体的产品功能描述吗?有具体的产品性能描述吗?有具体的产品用途描述吗?都说这个产品有多好,可是到底是好在哪里,消费者并没有通过文案看到。

一道炒白菜,至于要用火焰燎染上金色、散发时光的幽香这样形容词吗?这样的产品文案能让消费者看懂看明白,然后看进去吗?

此时此刻,我们无法不怀念舌尖2中的这句产品文案:

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记昨日的来处。

看,比起舌尖2的文案来,舌尖3的文案就差在这里,少了灵气,多了匠气;少了举重若轻,多了刻意为之。少了机灵,多了笨拙。

产品文案有问题也就算了,最多只是令人讨厌,可是舌尖3的细节也有问题,那就是消费者能否信任的问题了,一个存在明显瑕疵的产品,消费者会去买吗?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说,舌尖3的产品细节问题其实更多:

第三集的拜师宴中,说是有水八鲜,之后播出的画面有慈姑、莲藕、菱角、荸荠、茭白、莼菜、水芹,然后在一分钟后,出来了最后一个芡实,请问,这中间停顿的一分钟除了浪费消费者的时间,有意思吗?

第五集中的松鼠鳜鱼,电气工程师林冏在问小朋友们松鼠鳜鱼是怎么来的。有小朋友回答说就是本来有一条鱼,然后小朋友就不见了没下文了,请问这样的回答意义何在呢?除了让消费者莫名其妙外,它还有别的意义吗?

拍照时也不用心,请问水晶虾仁的晶莹到哪里去了?这体现的是什么,就是对产品细节的不注重,一个连细节都不注重的产品,消费者会去信任它吗?会去给它好评吗?

明明有珠玉在前,舌尖1拍美食是这么拍的,很容易就把人看饿了,为什么舌尖3就不能学学呢?

就舌尖3这个产品而言,在调色、摄影、文案、取材、配乐、节奏、拍摄手法...等细节上,舌尖3都没有做到位,存在太多不严谨不细心的地方,这样的产品拿出来,能卖得好吗?能让消费者去打五星好评吗?能让消费者自发的去安利它吗?

从广告公关角度来说:

一个产品不去作消费者调查和行业调查,不去洞察消费者需求,是为傲慢;

一个产品不明白自己的定位到底在哪里,却又以为能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是为无知;

一个产品不去解决用户的哪怕任何一点需求,而是一味自说自话,是为无能;

一个产品不去钻研自己的细节把控能力,而是在文案上一味拔高,是为狂妄;

舌尖上的中国3第三季这些毛病都犯了,那它的口碑崩盘,就是消费者和市场对它的最好回应,它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既然是拿出来卖冠名权的产品,那么它不管有多么高的意义,终究还是一个产品,能决定它价值的,也只有消费者和市场。

除了消费者和市场,任何人给舌尖3背书都没有用,哪怕是央视这样的权威媒体,因为谁也代替不了消费者本身的体验,消费者的体验才是至高无上的。


倍酸公关十大网络公关之一,国内颇具竞争力的网络公关公司之一,专注于政府企业危机公关的处理,以危机公关、舆情监测、整合营销为主要业务的服务机构,业务微信:beisuan123。

公关公司导航: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南京公关公司  重庆公关公司  长沙公关公司  武汉公关公司  苏州公关公司  郑州公关公司  天津公关公司  西安公关公司  合肥公关公司  宁波公关公司  济南公关公司  长春公关公司  无锡公关公司  福州公关公司  石家庄公关公司  哈尔滨公关公司  佛山公关公司  沈阳公关公司  南昌公关公司  昆明公关公司  大连公关公司  南宁公关公司  贵阳公关公司  倍酸公关客服  倍酸公关舆情监测 倍酸公关产品  倍酸公关新闻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