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这是我创业失败后总结的3条血泪事实

倍酸公关

共享单车接连倒闭、创业者茅侃侃自杀、无人零售猩便利被爆大量裁员等,遭遇创业失败后,很多创业者的梦胎死腹中。

创业这条路上,要和人斗、钱斗,最后成功的企业毕竟是少数。

有什么方法可以吸取教训,降低失败的概率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位创业失败者的经验,希望他的教训能让你少走弯路。

2011年,我从北京只身来到上海,以一种一无所有,无所畏惧的姿态,加入了合伙人的创业项目,智力入股,占5%干股。

那年,我24岁。

24岁的我懵懂无知太年少,凭借梁静茹给的勇气,就这么迷迷糊糊踏上了创业路。

当时我和合伙人做的项目名叫:1798户外旅行俱乐部,主打半自助特色旅行。

自行策划,研发旅游产品,然后依靠比较基础的一些网络推广营销方式,网络组队,线下组织队友旅行。

项目启动半年,靠老天爷给面子,前期合伙人投入的40万成本已经收回。但紧接着,便踩坑,一路走低,年底盘点发现账面不但没赚钱,反而亏损。

合伙人撤资,把剩下的一些资产做股25%,加入我们接下来的运作中,合伙人接下来不再参与具体运营,我和带出来的两个徒弟各占25%,负责具体工作。

在经历了一年的缺资金,缺人的小规模挣扎后,我们好聚好散了。

两年创业下来,走了不少弯路,踩了很多坑,也意识到自身短板和不足,痛定思痛,总结了几条血淋淋的经验:

对创业缺乏足够的认知,盲目自信

轻视创业本身的难度

合伙人邀请我加入创业,分析下来有3个原因:

在前公司,同样的项目,我做出的努力和成绩有目共睹,前东家给了能力背书;

合伙人本身是我的老客户,有信任基础;

在当下,没有更好的选择。

而我能答应加入,只身来上海,当时的原因是:

同样是一个人奋斗,北京上海对我来说没太大差异;

相应的工作范畴,无论策划产品,销售管理,还是带队执行我都实操过,有信心和底气;

我还年轻,想尝试下,哪怕试错也没关系。

在我们双方的博弈点中,有一个共同的,大家都比较乐观的事情是:我们相信,依靠我们现有的一切,可以做成这件事情。

后来我们就失败了。

创业和打工完全是两回事。打工的时候,有领导带,有同事辅助,有公司支撑。你所取得的成绩,会被平台放大,加成。

但创业就是从0开始,剥离外在的一切,没人告诉你该怎么做,如何做得更好,只能自己不断试错不断摸索。而中间的这个过程,可能就会把你本就不多的热情消耗殆尽。

到最后,你可能才会认识到,其实你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强大。

而与之相比较,清晰的认知自己的能力边界,认清项目、难度、风险,则是创业必须的前提!

创业本身应该是一个自然的,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应该是我想创业了,我想赚钱了,我想去试试这样的一种动机下去做出的选择。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即便是这样,创业也是一种成功率极低的事情。

在这之前一定要反复多问自己:为什么要创业?凭什么创业?如何能成功?想清楚想彻底后,再做出相应的选择。

专业积累不够,能力不足

不足以去应对创业相关的事务

创业是件严肃且专业度极高的事情。

可能大家会想:我摆摊卖个煎饼果子也是创业,有啥专业度极高之说?

其实并不如此。

即使你铁了心要去卖煎饼果子创业,你也得掌握基础的商业原理和逻辑;知道成本核算、营销策略、摆摊地点选择、煎饼果子如何定价等等一系列问题。

而正是因为缺乏这些基础的知识,光靠一腔热情,我们踩了大坑。

拿我们当时的项目来说,要想更顺畅的运营,以下这些板块内的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1、公司注册

这部分当时全由合伙人搞定,注册公司,办公室选址,装修,商标注册,各种资质证书办理等等,但因为也是比较业余,还是走了不少弯路,教了一些学费。

比如,我们当时业务其实并不依赖线下,却花了大成本去租了个临街店铺,想着楼上办公做网上推广,楼下经营咖啡吧,还搭售一些户外装备。

但直到真正做起来才知道,门店几乎没有生意,白白浪费了成本。

而且因为临街商铺很吵,看起来也不像正规公司这在后期招人,接待客户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

最后我们才换了一个商住一体的办公场所。

2、 日常办公

因为初期人手不足,就我跟合伙人两人。

日常办公方面,还拉来了合伙人老公兼职,负责网络基础建设,注册域名,租服务器,搭建网站论坛等。

之后采购办公设备,由于不清楚具体需求,为了节省成本,选择租借办公电脑的方式。

但二手电脑用起来比较不顺,影响办公效率。

加上前期办公环境还不太好,也影响我们正常工作。

3、财务知识

刚开始运营,业务不多,我们财务选择了找个会计朋友代帐,0申报。旅游行业毛利率不高,所以行内很多小公司,都采用各种方法合理避税。

比如,报价不含发票;于是我们也采用行业惯例方式,结果后来因为服务问题,引发客户投诉,举报我们不开发票。

税务局上门查账,发现账目混乱,无法查清楚我们资金往来,于是按他们估计给了个数字,让我们补交了税费,且双倍罚款。

在我们刚刚有所起色的时候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元气大伤!

4、 团队管理

公司开业后,组建销售团队, 由于资金不足,我们开出的薪资不高,福利也不太好;当时想法是工作内容简单,以低底薪+高提成的方式,去降低我们人力成本。

但后来事实证明我们思路错了:底薪低,无法留住更好的人才。

顶峰时期,团队扩大到15人;但真正有产出的,就只有寥寥几个。

如果重来,宁愿花10个人的工资,去留住一个8分的人才,也不愿意去招10个只有5分的人,努力培养到7分。

因为一个8分的人,他带来的回报,很大可能比10个5分的人的总和更多!而中间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极高,对于创业初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负担。

打造创业团队,必须保证精兵简政,团队每个人都要有独立撑起一部分业务的能力和意识。

5、商业模式

回过头去看我们的商业模式,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

我们的模式是:在每年固定时间设计一些独特的旅行路线,通过网上推广的方式,组织各地的游客统一到目的地当地集合,我们负责落地后安排用车,酒店,导服等各方面接待。

这个模式,在当时还能勉强运作。

一方面,众多的游客排斥传统旅行社的灰色项目,愿意付更多的钱购买体验更好的旅游产品;

另外一方面,对于一些偏远目的地如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区的兴趣热度不减。加上媒体炒作说走就走的旅行等等大环境影响,我们早期的营收做得还不错。

但渐渐的,同类型的企业越来越多,恶性竞争加剧,传统旅行社转型,客栈,青旅业务延伸,非旅游行业从业者也插入进来强行分一杯羹;加上信息透明化加剧。

整体环境恶化,业务急剧下滑,而且又没有找到合适的转型或者替代方案,于是我们规模越来越小,收入越来越少。

在产品矩阵方面,我们也没有做好产品组合。

仅仅依靠一年为期不多的长线组队,无法cover团队运营成本,当时想着做AA组队和上海周边短线出行,但因为人手不够,尝试组织了一期便没了下文。

如果当时加大这块的投入比例,立足上海本地,做用户流量沉淀,一方面可以带来一定的长线付费转化,另外一方面,也能为我们推广节省很多成本。

只可惜,没有如果。

6、市场营销

做线上推广,最重要的是什么?流量!当时的我们,仍旧采用比较老套的推广方法:在各个旅游相关的社区/社群发帖!

例如当时很火的天涯网结伴同行版、马蜂窝、豆瓣、杭州19楼、西祠胡同等等,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种仅靠人力免费推广的方式,严重依赖社区流量。

渐渐的,PC端流量转移到移动端,各大社区人气锐减,我们的推广宣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业务量直线下降,我们却毫无办法。

时值APP崛起,公众微信开始展露头角的时代,我们却偏安一隅,毫无知觉;甚至前同事北京新开的公司,仅仅依靠投放SEM,做百度竞价带来的回报,都比我们高出很多。

对于新起的流量聚集地,新的推广方式没有敏锐的嗅觉,这又是我们踩的一个坑。

做旅游,不被投诉是不可能的,如何去处理客诉,却又是一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交了一份沉重的答案:

在国庆的额济纳项目中,我们最终组织了52人大团。

由于人数众多,当地硬件条件,接待能力,以及我们自身服务能力严重过载,我们引发了大面积客诉事件。

一时间,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差评帖子,泼脏水帖子,竞争对手恶意抹黑帖子蜂拥而来。

我们被弄得措手不及。

团队小伙伴因为承受不住委屈,在淘宝店回复差评时,在QQ面对客人辱骂时忍不住撕了起来,引起了更多的网络骂战。

经过这么一波折腾,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口碑,便破坏殆尽。

从那个时候起,我便一直在想,有什么方式,可以止损,可以挽回。

于是便关注起危机公关,开始去学习相关的东西。

7、商务拓展

创业,需要借力。

作为公司创始人,一定要善于整合资源去助推自己的业务。

加强对外合作,资源交换,尽可能的放大自己的品牌,这些都是作为创始人需要接触和了解的东西;而当时我们只会闭门造车,对外界缺乏足够的认知,看不清市场动向。

仅仅做了几次northface去野吧找上门来的小合作,也导致我们在发展壮大的路径上,走了不少弯路。

8、法律相关

虽然创业并不是要让你成为法律专家,但相关的基础法律常识,却是必备的。

比如了解《公司法》会让你在跟合伙人出问题的时候有个解决矛盾的准绳;比如了解《劳动法》能让你在解聘员工的时候更加有理有据,不至于引发劳资纠纷。

对旅游行业来说,《旅游法》又是你开展旅游业务的基本前提,《合同法》能让你在解决客诉问题的时候有条不紊。

因为缺乏法律常识,当合伙人撤资的时候两眼一抹黑,当客户打上门来的时候手足无措,当同行恶意竞争抹黑的时候毫无办法。可见,了解清楚相关法律,是创业的必备前提。

年少轻狂,心性不稳定

做人做事缺乏韧劲,依赖心理严重

我们团队,除了合伙人年长一点,其他成员都比较年轻。年轻团队固然会更有活力,充满朝阳气息。但是在某些时候,却缺乏成熟的创业者应该有的心态,心理缺陷严重:

1、依赖心重

因为前期公司是合伙人独资,而我则是以基本工资+5%股份形式参与,从某种意义来讲,我还是拿合伙人工资的人。

所以在很多事情的决策上面,没有把自己当成决策者,还是把自己当成职业经理人,提出方案建议,让合伙人去做决定。

而合伙人因为对旅游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所以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感觉去做决定,导致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绕了不少弯路。

后期合伙人撤资,公司变成4人合伙的形式,都不拿工资后,合伙人退出实际运营,而其他灵位合伙人年龄小,经验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一方面,我不再愿意事无巨细都去承担;另外一方面,合伙人也变得不如之前认真执着。心理都有各自的打算。

最后人心离散,最终解散。

2、 盲目自大

创业项目启动后,我们在业内首次组织了长达26天,客单价29800的越野新藏线计划,并取得成功,从路线难度,专业度,销售计划各方面反馈都不错。

于是卯足了劲儿发力,仅仅半年,账面看成本已经回收,于是信心暴涨,在人力,服务等各方面条件都不完善的情况下,组织国庆额济纳活动;并且另辟蹊径,从兰州一路向西,穿越丝路四大秋季经典主题目的地。

这个策略一出来便引爆市场,从最初定的25人团队,直接翻番,最终报名52人。

因为人力不足,我们把52人合并成一个大团,远超当时定下的1:15服务承载力;最终出行的时候无法处理旅行中遇到的各种意外,导致服务出问题,引发集体投诉。

3、 骄傲短视

实际上,我们项目开始的时候,互联网流量已经开始从PC端转向移动端。而我们还固守传统的免费人力推广方式,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心理便有一些膨胀。

不付费推广,也不重视移动端流量建设;即时很早就开了公众号,也仅停留在偶尔发发活动广告这种层面。

当PC端流量锐减的时候,各种旅游APP,公众号爆发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可惜,时机已经错过,悔之晚矣。

4、心存侥幸

即便就是在以上恶劣的情况下,合伙人撤资,退出运营。

资金、人才短缺,甚至连赖以维持的推广方式都失去作用的时候,我们还心存侥幸,单纯的认为我们可以再继续做下去,于是苦苦得撑了一年,弹尽粮绝,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两年的创业经历,让我认清了自己和世界,同时知道了自己的能力边界和短板。

于是,痛定思痛后,毅然打开了简历,准备换个方向重新出发,多一些沉淀和积累,去寻找更合适的舞台,去拥抱另外一个更大的世界。

在创业过程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资金、是技术、是合伙人,还是其他因素?

欢迎评论区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 END -

作者:本文内容整理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ID:woshipm)作者:言博,转载请注明。

倍酸公关十大网络公关之一,国内颇具竞争力的网络公关公司之一,专注于政府企业危机公关的处理,以危机公关、舆情监测、整合营销为主要业务的服务机构,业务微信:beisuan123。

公关公司导航: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南京公关公司  重庆公关公司  长沙公关公司  武汉公关公司  苏州公关公司  郑州公关公司  天津公关公司  西安公关公司  合肥公关公司  宁波公关公司  济南公关公司  长春公关公司  无锡公关公司  福州公关公司  石家庄公关公司  哈尔滨公关公司  佛山公关公司  沈阳公关公司  南昌公关公司  昆明公关公司  大连公关公司  南宁公关公司  贵阳公关公司  倍酸公关客服  倍酸公关舆情监测 倍酸公关产品  倍酸公关新闻  关于倍酸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