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倍酸公关品牌对于流量热点的反应已经愈发成熟

倍酸公关

 

 

朋友圈一夜之间都养起了蛙。

养蛙来自一款治愈系游戏旅かえる(国内称之为旅行青蛙)。旅行青蛙是一款放置型游戏,一只小青蛙生活在手机中,偶尔宅家学习,偶尔出门旅行,唯一与玩家的互动在于玩家可以为青蛙命名,并通过每日收割三叶草叶子,为青蛙购买旅途中必备的干粮和装备。从某种角度而言它与电子宠物类似甚至更省心,你不用担心它的游戏进度,只需要想起回去看看即可。

收割四叶草
准备行囊

除此之外,玩家无法左右蛙生,它何时出门、去哪里旅行、何时归家都是未知数,有人称之为佛系养蛙。

人们对蛙的牵挂变成了一种通用社交语言:我蛙怎么还不出门?我蛙出去两天了怎么还不回来?我蛙怎么怎么还不给我寄明信片?我蛙随我,天天宅在家,也没朋友疯狂程度丝毫不亚于吸猫。

这款简单小游戏去年12月刚在日本iOS商店上架,最早仅在一些日本和放置系手游的窄众文化圈中流行。且目前官方仍然只有日文版本,要熟悉游戏设定必须靠汉化攻略或词典。

对追逐热点事件已经相当娴熟的品牌们,开始借用养蛙游戏玩起各种social营销的梗。

老司机杜蕾斯把旅行青蛙的游戏图改成了一幅颇具深意的借势广告,等待出远门的青蛙则变成了小蝌蚪。诸如淘宝等品牌则玩起了中国人民才懂的吃牛蛙梗,表示青蛙很久不回家可能会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

淘宝说你们的蛙都被吃了

诸如共享单车ofo、在线健身社区应用Keep也纷纷二次演绎青蛙游戏,比如Keep就画出了小青蛙经过一番努力长大后变成肌肉蛙的脑洞版结局,鼓励人们线上健身。

共享单车ofo的青蛙游戏借势广告

品牌对于流量热点的反应已经愈发成熟。品牌的借势营销其实与我们前文提及的线上画手、KOL对游戏的二次创作功能类似,合理的改编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新鲜感和共鸣。毕竟不少人对于这只自由任性的旅行小青蛙还处于蜜月期,这一轮品牌借势还有不少空间。

但这些再次创造也有可能让品牌陷入版权争议。杜蕾斯小心翼翼地重新设计了画面,只保留了与游戏同样的画面风格。而ofo则是按照青蛙的元素自行画了一副新的作品。推出游戏的hit point是一家规模不大的日本公司,目前它似乎还没有关注到中国社交网络上的品牌反应。

这家公司或许也没有想过养蛙游戏能红到大洋彼岸的中国,让年轻人为一只虚拟青蛙操碎了心。

谈及旅行青蛙带给人们的心理慰藉,不少玩家表示提前体会到了空巢老人的感受,却始终难以割舍对青蛙的牵挂。如果你了解旅行青蛙背后的游戏开发商Hit-Point会发现,这家公司向来擅长开发此类萌系治愈路线的放置类游戏,此前下载量高达1500万并已改编成电影的《猫咪后院》正出自Hit-Point之手。

猫咪后院

在游戏本身带来的牵挂感之外,这两款游戏掀起玩家狂热的方式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因为游戏内核简单,有不少根据游戏二次创作的空间,可发挥脑洞的衍生剧情(也可以理解为同人)是游戏能否赢得人们长久喜爱的因素之一。最早人们开始了解这款游戏,其实来自一些微博画手的二次创作他们把不同的卡通形象放进游戏截图中,并分享自己的养呱体验,激发人们兴趣。

当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玩家时,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对呱的牵挂,雪球越滚越大。这款简单的游戏能够让年轻人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群体话题的参与感这就是同僚压力带来的。

就像品牌主常会在广告中传递别人都有了,你还不买吗的信息,当全世界都在养呱,你会下意识地产生尝试的压力,以维持自己的群体社交属性。旅行青蛙的案例正是同僚压力的体现。

对此电子游戏从业者郑金条是这么解释的,不管我是什么真实感受,但在这波舆论浪潮中我不希望我看起来像个异类。当外界孜孜不倦地对用户进行舆论灌输,游戏体验本身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只要能与朋友圈铺天盖地的养呱潮流站在一起,就是成功的。

画手的故事性演绎。图片来源:水母chen 
画手的故事性演绎。

来源:界面营销频道微信公众号看你卖(kannimai)  刘雨静
倍酸公关十大网络公关之一,国内颇具竞争力的网络公关公司之一,专注于政府企业危机公关的处理,以危机公关、舆情监测、整合营销为主要业务的服务机构,业务微信:beisuan123。

公关公司导航:公关公司  广州公关公司  成都公关公司  杭州公关公司  南京公关公司  重庆公关公司  长沙公关公司  武汉公关公司  苏州公关公司  郑州公关公司  天津公关公司  西安公关公司  合肥公关公司  宁波公关公司  济南公关公司  长春公关公司  无锡公关公司  福州公关公司  石家庄公关公司  哈尔滨公关公司  佛山公关公司  沈阳公关公司  南昌公关公司  昆明公关公司  大连公关公司  南宁公关公司  贵阳公关公司  倍酸公关客服  倍酸公关舆情监测 倍酸公关产品  倍酸公关新闻  关于倍酸公关